前言
       在三国时期,历史学家陈寿着迷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推崇三国八大谋士。令人惊叹的是,这八位谋士中蜀汉有一人,曹魏有三人,东吴有四人。这个被历史学家如此推崇的名单,揭示了三国时代智谋高手的非凡风采。
       在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们将深入剖析陈寿推崇的这八大谋士,解开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战略智慧。这个名单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谋略家风采?蜀汉、曹魏、东吴各有何特色?
       这八位谋士的智谋又是如何影响三国演绎的历史进程?随着我们踏入这段充满谋略和智慧的历史,让我们一同追寻三国八大谋士的传奇之路,探寻那个纷乱时代的智者风采。


       一、世态炎凉间,曹荀政道闪光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是非难辨。此时一位奸雄曹操崛起,并以异于常人的雄韬伟略,逐步控制北方。他手下统领英雄辈出,曹荀贾三位谋士更是如明镜高悬,辅佐曹操统一北方。
       温和儒雅的荀彧,为曹操收买人心的得力助手。曹操虽杀伐果决,但并非铁石心肠。荀彧便常常陪侍其左右,与之谈论仁义,倡导仁政。曹操也深听其言,常常对彧赞不绝口。
       有次,曹操问荀彧:“先生以为如何御下天下为之奈何?”荀彧微笑答道:“不要先残兵折将于中原,占有河北之地,深植根基,日后自可逐鹿中原。”曹操大悦,遂先后平定南北青州、南北徐州。自此,曹操基业稳固,霸业日盛,声势轰动中原。


       然而,好景不长。官渡之战后,曹操囊括北方,问群臣称王之事。荀彧则建言先恢复汉室,安定民望。曹操爱重汉室,却又志在自立,犹豫难决。荀彧劝谏不果,久而久之,两人之间渐行渐远。后曹操终称魏王,荀彧则愤然出仕。
       人心易变,朝中旧臣亦多疏远荀彧。后彧郁郁而终,羽翼未丰而生命已尽,不胜唏嘘惋惜。陈寿更是感慨,荀彧英明俊逸如此,本可辅佐天子,将功抗衡于刘備、孙权,功名并茂一时,却因一介奸臣而委蛇蹉跎,可谓命途多舛。
       而深谙世事的荀攸则明哲保身,不争不抢。他深谙计谋布局,比之陈平张良也毫不逊色。在历次战役中,荀攸都策划了关键的计谋,令曹操大破对手。


       比如官渡之战,荀攸便推荐当时无名小卒徐晃,使其一夜突袭袁绍大营,大获全胜。又如在许昌发生火灾后,是荀攸率先整顿住军心,保全曹操。因此,荀攸得到曹操极大的信任与倚重。
       除了军事决策,荀攸在政治上也建言颇多。比如曹操统一北方后,欲乘势南下。荀攸却劝曹操暂缓进攻,先巩固国内政治体制。“民心所向,古今千载不移也,明主不忘宽政怀民”,攸语重心长,曹操久而深思。终曹操听从其言。
       自此,北方农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曹魏国势如日中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荀攸的谋略。然而,荀攸却在一场战役中因乱箭丧生。陈寿叹息,攸之死似是造化弄人,当真可惜!


       阴毒多谋的贾诩,虽为人类疑,却颇得曹操信任。比如吕布横行天下时,诩提出孤身进入敌营,察吕布虚实。这让曹操有了摧敌制胜的把握。又如官渡之战中,贾诩提出“背水一战”之计,辛辛苦苦挤压袁绍,逼其消耗殆尽后一举歼灭。
       种种计策,令敌胆寒。因此贾诩赢得“文和”的美名。后来,曹操联合四方稳定天下局势后,贾诩仍然竭力谏言。诸如建议招抚豪杰安民,广纳天下士人俊才,使曹魏国力更胜以往。曹操都一一采纳附和。因此,贾诩即使作为一代奸臣,也功不可没于曹魏基业的稳固。寿陈亦不得不为之赞叹百倍。
       曹荀贾三思盈庭,魏国不虞尽是倚仗他们。虽然二荀命途坎坷,一诩狐疑不定,然三人都奠定了曹魏在三国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此乃上天慧眼,识英雄本色也!


       二、蜀道智勇,庞统折戟沉沙
       当年三国鼎立,刘备建立蜀汉,然而一直奔波亡命,寸步难行。幸得奇才庞统助阵,方得以建功立业。陈寿对他赞不绝口,认为其智计与诸葛亮不分伯仲。
       原本,庞统一直被主公刘璋埋没,暗自惆怅。一日,朝会上刘璋询问大家如何巩固益州之地。庞统侃侃而谈:“益州远在他乡,想要稳固此地,必须严于律己;仁政之下,自能安定百姓。”刘璋却大怒,指责庞统专挑毛病。自此,庞统寝食难安,苦思出路。
       终于,在亲友介绍下,庞统投奔来蜀的刘备。庞统入见刘备,两人一见如故。刘备问计于庞统,庞统侃侃说道:“现今天下分裂,各路诸侯并立。刘表去世后,荆州空虚。若取荆襄之地,自可伺机而动,坐收渔翁之利。”刘备听后大悦,加封庞统为军师。终刘备取下荆州,获取立足之地。自此,庞统成为刘备的心腹谋臣。


       后来关羽在荆州失利后,孙刘矛盾日深。此时,庞统献策:“荆州难守,吴境不攻自解。不如趁机取南中,据有天府之国蜀中,运气于此,可以号令天下。”刘备深以为然,遂进兵南中。终凭借庞统之谋,取得益州。此谋立国之大功,使蜀汉得以在三国中立足生根。谁料不久,庞统因试制木牛流马渡水器时不慎丧命,刘备闻讯痛哭不已,天妒英才!
       陈寿描述庞统云:“庞士元,才高八尺,勇冠三军。”的确,庞统不仅有运筹帷幄的才能,还有出奇制胜的勇气与胆识。诸如出谋焚烧曹操水军的奇兵神用,屡试屡灵。正是有了庞统,蜀汉国家的奠基才得以成功。随后诸葛亮继承庞统衣钵,将蜀汉推向鼎盛。庞统虽英年早逝,却已功成身退。蜀史无可替代的一员奇才啊!


       三、吴中奇谋,周鲁联手经天纵
       东吴群臣,周瑜与鲁肃最为出众。“公瑾”周瑜拔擢为大都督,运筹决胜千里,不可多得。鲁肃深谋远虑,兼善文学,亦是吴中杰出人才。两人联手谋定吴国。据陈寿所言:“敌国举二人为面首”,可见当年两人盛名。
       周瑜最辉煌之战,便是赤壁之战。当年孙刘联军背水一战,寡不敌众。周瑜苦思良久,忽报火攻有奇效。遂命众将兵分两路,四面围堵曹操大军。两军交锋,周瑜高举铜牌,一挥而下!当即船上烈火冲天,燎原万里,曹操军心乱。周瑜趁势猛攻,一举击败曹操十余万大军。此战一鸣惊人!


       而在后方稳定军心,联络诸侯的,则是鲁肃的杰作。此时众将皆惧曹操,唯独鲁肃极力主张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其亲自出使成都,与诸葛亮达成协议,上下一心,两国盟好。此举遏制住曹操的扩张步伐,为东吴赢得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期。鲁肃警句犹在:“今日不击,后日泣下辈!”的确,正是两国联盟,方使曹魏南征无果。
       然而好景不长,周瑜竟早早病逝!陈寿痛惋道:“瑜之不幸,吴国之大损也!”的确,后继无人,东吴自此星落。而鲁肃亦力不从心,后继乏力。曹魏遂乘机吞并东吴力量。唉,周鲁英才尽去,东吴从此一蹶不振!


       四、东吴后继,吕陆勇智双全
       周瑜鲁肃的早逝,使东吴群臣紧锣密鼓培养后继。最终,吕蒙与陆逊成为东吴政局中坚。两人勇于任事,富有远见,使东吴国力再攀高峰。
       吕蒙初袭人,以骁勇著称。孙权见识其过人之处,大加赞赏。知人善任的孙权任吕蒙为荆州守将。此后十数年间,吕蒙政绩斐然。他严加整治吏治,劝课农桑,又招抚南方山越部族。终使荆州社会安定,百业兴旺,荆州堪称东吴楷模。孙权称赞不已,吕蒙也被誉为“江东齐桓”。
       陆逊则长袖善舞,深谋远虑。夷陵之战中,面对蜀汉大军,众将皆惶恐不已。陆逊却兴致勃勃道:“彼军远来疲惫,我军居高临下,正可一战。”遂命左右载筑数十座高台,从中悉数布满薪柴,伏兵其中。


       待蜀军进入大营,一声令下,火势大作!蜀军大乱。趁势猛攻,终以少胜多,蜀军投降十余万,诸葛亮引兵溃走。一场陆逊的火攻,使东吴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三足鼎立之势。寿陈称其“深谋远虑,运筹决胜”。
       吕陆两人勇于任事,治军治国,使东吴上下安定。正是他们之努力,东吴国势方得由周瑜时期的中衰东山再起,焕发新气象。两位谋士诚不负重托,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之精神,令后人景仰!


       结语
       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三国时期可谓人杰地灵、骈俪星布。陈寿笔下的八大谋士,运筹帷幄,奇谋连环,屡屡建功立业,“克敌于无形之间”。他们睿智远谋,英勇睚眦,彪炳千秋,光耀朝代。正是他们的奋力一搏,聪明一算,三国格局和历史进程才沧海桑田,变化万千。
       风起云涌,雄图大志,三国鼎立,谋臣当先。庞统、周瑜等英烈折戟东流,功成身退;荀攸、陆逊等长袖善舞,深蕴英才。他们有的坚韧不拔,有的权谋枢机;有的捍卫正义,有的断案如神。
       漫漫三国志,他们筚路蓝缕,辟出一片新天地。正如陆逊所言:“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展望苍茫之后,我们当记取历史谋士之精神内涵:开阔视野,敏锐洞察,崇尚公义,坚定意志,永垂不朽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