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巢起义之后,中国传承一千多年的门阀世家就彻底消失了,两宋之后基本上就是平民政治,唐朝覆灭之后到宋朝建立之前的时代,梁唐晋汉周交替上位,都是后朝篡位前朝,国祚没有一个过三十年的,五代十国实际上就是藩镇割据延续,生逢乱世,自然是武将的天下,士大夫就成为历史舞台的匆匆过客。
但此时就有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的,此人低调,善良,处事公允,最后却家资巨富,算是给子孙攒下一份遗泽,儿子高居宰相,这个小吏叫王作,最初在刘知远麾下当一个看守库房的小吏。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沙陀族。
刘知远生性寡言,最初与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后来石敬瑭举兵造反,刘知远立功至伟从而成为后晋开国功臣,并开始统领禁军。领忠武节度使。在天福六年,刘知远为太原留守。后晋出帝即位后封其为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四年二月篡位称帝,六月刘知远入东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王作跟随刘知远很早,虽然不会打仗,但颇有管理才能,于是在刘知远的不断提拔之下,王作的官是越做越大,等到刘知远当皇帝后,王作就已经是三司使,成为北汉最高的财政官员。刘知远重用王作除了他的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因为王作“寡言”。
五代时期,经济凋敝,国家赋税征和物资征收十分困难,尤其是牛皮,作为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北汉每年都要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牛皮作为赋税。但由于路途遥远,天热多雨,牛皮还没有运到京城,就腐败变质了,百姓缴纳的牛皮不合格,就要遭受鞭笞。即便如此,朝廷征收的牛皮还是大量的不合格。为此,刘知远十分头疼。于是就让王作全权处理。
王作却觉得这事很好解决。在王作看来,既然运输牛皮是为了制作铠甲,那么就不如把铠甲的制作程序、式样,发到各地,专人负责培训,直接把牛皮制作成铠甲,再运回京城开封,也就不会腐败变质了。王作此举是一举两得。事情虽然不大,却反映了王作能力不俗,很有责任心。
因此,王作被任命为商州刺史。商州,地处偏僻,交通十分闭塞,商户往来十分困难,王作上任之后,就募集资金,修葺道路便利民众往来,自此来往的旅人安全多了。在担任颍州刺史的时候,疏通水利灌溉农田。王作真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是在乱世,这真的是十分难得。
由于王作各地当官,自己的儿子王溥陪伴左右,这让幼小的王溥增长了不少见识。受到其父的影响很深,王溥自幼好学,手不释卷,王作并没有儿子从军,而是让儿子认真读书,后汉乾祐二年,27岁的王溥进士及地而且还是甲科状元,任秘书郎。
刘知远登基后,郭威担任枢密使,王溥作为军中从事在郭威身边做事,跟着他一起去讨伐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的叛乱。削平叛乱之后,郭威搜出了很多朝中大臣写给李守贞、王景崇等人的联络信。郭威准备把这些通敌的书信带回朝廷,一律缉拿。但王溥却说,烧了这些书信吧,烧了它,于国于己,都是安全的。要知道此时的王溥也不过二十几岁算,可谓是少年老成。郭威听过立即采纳,把这些书信烧了。就此,郭威引王溥为心腹,随郭威驻守邺地。等到郭威篡位登基后,当即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依旧对王溥十分重用。柴荣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以宰相冯道为首官员激烈反对,而唯独王溥竭力赞成。柴荣为此加封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某次,柴荣和王溥聊天,说起前朝的宰相李崧,问王溥,李崧用蜡丸藏书与契丹联络,是真是假。
王溥就说,李崧身为宰相,怎么像一个毛头小伙子一样莽撞,轻易把蜡丸的事情告诉很多人?不过是权臣苏逢吉诬陷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了。柴荣认可王溥的推理,次日,柴荣下诏,给予李崧平反昭雪,赏赐其家族后人官职。
由于王溥能力出色。柴荣让在他31岁那年成为了后周宰相。由于王溥拜相时过于年轻,他的父亲王作祚当时的官职是宿州防御使。这天同事到王祚家吃饭。大家吃的正高兴,王作就喊:“儿子,过来倒酒”。王溥就屁颠屁颠过来给大家倒酒,同僚一看纷纷起立,哪敢让宰相倒酒,王作却说:“坐、坐,无需客气,你们把他当我家的狗就行。”大家只得坐下,可是又坐不踏实。而王溥一点也不介意,给大家一一斟酒。
一次两次还行。但次数一多王溥就不乐意了。后来王溥数次劝老爹致仕,王作不得已只好上表请辞,一开始王祚以为朝廷不会同意,没想到赵匡胤直接就批准了。王作气得要死,回家大骂儿子,甚至要拿大棒揍王溥,但众亲人劝阻了。
史载:“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颇吝啬。祚频领牧守,能殖货,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
王溥虽然性情宽厚,由于出身不高。因此既吝啬又爱钱,更关键的是功利心很重,老爹王作去世,王溥守丧未满三年,就四次上表柴荣请求恢复工作,请求守丧满期。柴荣大怒,要把王溥罢相,首相范质一再为其求情,王溥又入朝谢罪,柴荣才算原谅了王溥,显德六年,王溥担任参知枢密院事,柴荣病重时,命宰相范质,魏仁浦和王溥一同为托孤重臣。
这里多说一句,柴荣失败的原因,就是他出身太低微,掌权时间太短,对社会的险恶完全没有理解,他以为自己在军政之间大搞平衡就能维护自己家的统治,他完全不了解什么是五代,这是个有兵就有权利的时代。换句话说,没有赵匡胤,也有李匡胤。
可惜的是,柴荣托孤这三个人里魏仁浦是赵匡胤的人,王溥中立,唯有范质的柴荣的人。陈桥兵变之后,王溥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王溥和范质,魏仁浦等一再请求退宰相位,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王溥过世,年六十一岁,宋太宗为其辍朝二日。
王溥罢相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努力读书,做官也非常优秀。大儿子王贻正官至国子博士。次子王贻庆任比部郎中。三子王贻序,考中景德二年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他孙辈更了不得,小孙子王克明娶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女儿贤懿公主。
王溥家族的鼎盛,从五代后汉刘知远,一直到宋仁宗,接近百年,可谓福泽绵长。所以这啊,人还是要多做好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