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死状为何如此惨烈?

公元前196年,在刘邦的授意下,吕雉将韩信哄骗至长乐宫,与宫人用布袋将韩信捆绑,垂挂于长乐宫外的大钟之下,用竹竿将他刺死。一代名将就落了个如此不得善终的下场。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却为什么没能在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学会避其锋芒?从刘邦的手下将领来看,韩信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为刘邦打下了大片江山。为何刘邦宁愿自断双臂也要诛杀韩信,韩信谋反到底是真是假。关于刘邦与韩信之争,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墙头草,是兵家大忌

韩信这个人,有大志却无远见。

他虽然与刘邦一样出身小农阶级,但远远没有刘邦的圆滑。

小时候由于家里贫穷,他常常到人家家里蹭吃蹭喝,搞得大家都十分不待见他。

母亲去世以后,他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来,却还将墓地选在一个宽阔的地方,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了一定给母亲安排很多守墓人。

虽然他后来确实在刘邦的手下干出了名堂,封王封侯,但因为情商不高,最终落得了个惨死的下场。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叔父项梁也借六国贵族之势招兵买马,韩信便投身到项梁军中。

他本人自认为十分有才能,但一连辗转于项梁、项羽名下都没有受到重用,因而常常感到自己怀才不遇,为自己愤愤不平。

他也是运气不好,项梁早早战死,项羽又跟他一样是个自大的人,韩信给他出的那些歪门邪道他一个也看不上,所以韩信在项羽那里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只要韩信提出的意见,项羽一概没有采纳。

他早就想择良主而栖了,在项羽手中憋屈地呆了两年以后,韩信终于找到一个机会。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蜀地以后,韩信向汉军投诚,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名不见经传,只是管管军中物资。

韩信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萧何。士为知己者死,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

在军中无聊之时,韩信十分喜欢与人交谈,这其中就包括萧何。萧何知道韩信胸有大志,曾经多次向刘邦引荐他,不过刘邦并没有在意。

韩信准备再一次发动被动技能逃跑之时,也是萧何连夜将他追回。看着昔日好友、如今的得力帮手这么重视这个人才,刘邦便将韩信封为一员大将。

可以说,刘邦一开始对韩信的重用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不过韩信确实是有些才华的,在被拜为大将以后,他凭借着两年的观察仔细向刘邦分析了项羽的劣势,在对局势进行判断以后向刘邦提出了还定三秦,进而东进的进军策略。

这番远谋一下子让刘邦对韩信刮目相看,在认识到此人确实是个人才以后刘邦对韩信态度和善了许多。

功高震主,四件事让刘邦忌惮韩信

在韩信与刘邦打交道的过程中,四件事让刘邦逐渐对他心生忌惮,最终除之而后快。

第一件事是请立张耳为赵王。韩信在跟张耳攻占燕地以后,因为张耳在当时十分有威望,韩信知道刘邦一定要有所表示,不如自己卖个顺水人情,乱世之中多个朋友多条路。也就是这个时候,联想到韩信也是多次辗转才到了自己手下,刘邦知道韩信可能是在为自己铺后路。所以在项羽打败彭越,包围成皋以后,刘邦出逃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韩信、张耳手中夺取兵权,因为他认为在自己落魄之时这两人是最有可能反的。

第二件事是刘邦曾经派韩信去攻打齐国,而在进军途中得知刘邦的亲信郦食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但是他为了将军功揽到自己身上,仍然一意孤行向齐国进军,这就导致齐王认为郦食是在诓骗他,汉军压根没打算接受他的归降。在杀了郦食以后,齐王向楚王求救,二人联合让汉军蒙受了更大损失,还让刘邦失去一名心腹,怎能不恨?

第三件事是韩信在大破齐楚联军以后十分膨胀,还自认为自己立了大功,便向刘邦请书一封要求立他为假王,以便能更好地协助刘邦管理齐地。他自认为自己的小九九不会被刘邦看出来,殊不知刘邦早就对他生了防备之心。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为了不激怒韩信只得吃下这个哑巴亏,封他为真齐王。韩信还以为刘邦是真的重用自己,准备誓死效忠,就是在项羽重新向他抛出橄榄枝之时也表示不愿自立为王,誓死效忠刘邦。但是他先前的一系列作死行为早已让刘邦失去信任,在暗中谋划如何将他屠杀。

韩信惹怒刘邦的第四件事是攻打项羽之时刘邦要韩信合力共击,韩信却迟迟按兵不发,致使刘邦大军被困于固陵,逼得刘邦只能承诺他“自陈以东傅海与齐

王”才带领军队姗姗来迟。韩信的这种目中无人的做法最终惹得刘邦痛下杀手。垓下之围后,项羽兵败自杀,无后顾之忧的刘邦再一次故技重施,解除韩信兵权,将他贬为淮阴侯以后,韩信这才知道刘邦对他早有忌惮之心。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之前行事太过高调。

为了降低存在感,他常常称病不上朝,企图告诉刘邦自己并无夺权之心。但隔阂已经生成,刘邦也不必再隐忍。

汉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以韩信参与陈豨谋反为由,与吕后合力将他骗到长乐宫以后处死,甚至连累了三代族人。

韩信的悲剧如何造成?

韩信与项羽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十分认可自己的才华,却不会洞察人心。

韩信一辈子都在找能赏识自己的首领,却又太过自傲,明明没有谋反之心却落了个诛三族的下场。

这种自相矛盾的性格缺陷让他最终落了个惨死的下场。刘邦后期对他的忌惮连萧何都看出来了,他却还傻傻以为刘邦是真心赋予大任。殊不知是统治者的驭人之术,给个甜枣再甩个巴掌。而当项羽重新向他抛出橄榄枝,他没有当机立断,及时采纳谋士蒯通劝他与项羽共分天下的计策,以致惨死之前表示“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如果韩信足够果决,或许三分天下的历史局面会更早在历史出现。

再者,韩信并不是一个好的下属。他在很多时候都太过有主见,导致刘邦在他手中吃过不少亏。韩信的谋士蒯通有一句话说得好,“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不懂得避其锋芒,反而常常与刘邦对着干,但他自己本人却没有及时意识到,尽早寻找出路,最终落了个被动等死的下场。

韩信不是刘邦诛杀的唯一一个异姓王,但刘邦也没有杀掉所有的异姓王。

但是韩信是其中威望最高的。

刘邦也是想借诛杀韩信之机给其他诸侯一定的震慑。

因为韩信实在是太能显摆了,他常常在意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懂得与帝王相处之道,自认为才华皆一切。

除了韩信的性格缺陷以外,刘邦如此忌惮韩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未知的恐惧。

刘邦深知现有的权力平衡是何等脆弱,一点点的变数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动荡。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新帝国绝不能成为镜中泡影,如果说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阶段刘邦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么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绝不能容忍任何一丝一毫对皇权有威胁的可能,所以在即位以后,刘邦一改先前广纳人才的做法,大肆诛杀异姓王,并不是他前期装得好,而是真正心态发生了改变。

韩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他很多帮助,无论是扫平关中还是垓下之围,韩信都在夺权的关键之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才让刘邦在短短四年内打败项羽,一统天下,但他功高震主的事实让刘邦不得不下定决心杀鸡儆猴。

结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早已经不得而知了。韩信与刘邦的关系,犹如一盘复杂的死局。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对手。韩信目光短浅,刘邦忧心未来韩信会成为大患,不如趁早诛杀,免得后患无穷。韩刘二人其实就是项羽与刘邦斗争的翻版,无论刘邦当与不当帝王,项羽和韩信都很难在斗争中取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