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pumpkin

表达,而不说服。

前些年我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各行各业的人。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最难沟通的不是那些没什么阅历,没接受过教育的人,反倒是读过一些书,但懒于思考,满脑子都是“正确答案”的人。

他们张口闭口就是:这不对,你听我说,你应该……

无论你如何盘逻辑,摆事实,讲道理,他都会本能地调动脑子里那套“正确答案”去应对。

和他们讲话,常常有种鸡同鸭讲的无力感。

这类人一般都有以下三种特征,遇到他们,我劝你不要浪费口舌,躲得越远越好。

01

  • 只见人过,无视己非。

人在对待事情和处理问题时,有四种不同的境界。

最高的境界是:我知道我错了,并且我勇于承认;

较高的境界是:我知道我错了,我也承认,但是我不愿意提;

比较低的境界是:我知道我错了,但是我不承认,并且你也不能说;

最低的境界是:总是觉得别人是错的,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生活中最难沟通的,就是后面两类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女孩替自己的父亲来做心理咨询。

她父亲但凡做错事,永远都在怪罪别人,要么是怪她,要么是她母亲。

比如,父亲饭菜做得不好吃,会责怪帮厨的她: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的,害我连饭都做不好。

再比如,因为暴风天气,家里落满了灰尘,他又责怪妻子没有紧闭门窗,可明明他才是最后离开家的人。

最后,难堪忍受的母女俩选择了离开。

女孩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低层次的交流者。

他们总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遇事习惯逃避,喜欢将所有的错都归咎于外部。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太挑剔;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因为对方太难相处;生活不如意,是因为伴侣不够努力……

如果你试着去提醒他:也许你工作时可以再细致一点,和别人相处时可以再客气一点……

他会像好斗的公鸡,红了眼的兔子一样,跳起来把你反驳得狗血淋头。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逆火效应”

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因为你越纠正,对方越觉得自己是对的,并且对你越排斥。

当你的认知超出了对方,他就会本能地防卫和抵抗。

因为他的每个毛孔都在证明自己是对的,以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02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与人交流时,你苦口婆心提出各种建议,对方却无动于衷。

比如,你劝一个年轻人好好读书,将来学一门技术,好在社会上立足,他却反驳说,我大爷,我二大爷都没读过书,照样混得风生水起,这个社会靠的是人脉、资源和运气。

再比如,你劝一个被出轨的女人尽早脱离失败的婚姻,重回职场,她会固执地以为,只要忍气吞声,婚姻还是能维持下去的,父母辈不都是这样将就过来的吗。

任凭你吐沫飞溅,舌灿莲花,对方根本无法被动摇。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他就是听不懂呢?”

我之前也常常产生这种挫败感,直到我看到两个故事。

网友@沧海一粟分享说,小学的时候大家都爱看西游记,下课时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

当提到唐僧那件黑色袈裟时,有个同学站出来说:那袈裟是红色的啊。

其他同学都反驳他,但他特别犟,非说是红色,气得班里的一群人打了他一顿。

后来那个同学哭着把他们带到家里,他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彩色的电视机。

你无法跟一个只见过黑白两色的人谈色彩,不是他们故意抬杠,而是他们没见过别的颜色。

尼日利亚女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TED演讲中提到。

一个学生在读完他的书后,对她说:

非常可悲,尼日利亚的男人都和您书中的父亲角色一样,都是施暴者。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听完后说:

我最近刚读了一本小说叫《美国精神狂魔》,对此我也感到很惋惜,美国青年都是连环杀手。

你无法和只听过一种观点的人谈世界观,不是他们的观点有误,而是他们只见过世界的一面。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一个人的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期望、评价,等等形成的观念。

人们习惯用以往的阅历作出判断,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低的时候,他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他的全部。

你无法动摇一个人的偏见,除非你走进他过往的经历,带他走出观念的森林。

03

  • 只见锤子,不见钉子。

日剧《半泽直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家机器厂因为经营困难,向银行申请贷款。

银行人员参观场地时,发现机器厂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他们还在使用最原始的手工打磨方式。

银行提出,想要获得拨款,必须先引入自动化设备。

谁知厂长宁可不要借款,也不愿引入设备。

他坚持认为:手工打磨的产品最可靠,是机器产品不能媲美的。

银行人员失望地说:

“你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机器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否定机器。你如果不放下对新事物的成见,即使我们借你再多的钱,你也一样会破产。”

查理·芒格说: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一个人通过专业特长赢得别人的信任,获得一定成果后,他也会逐渐习惯忽略别人的意见,进而形成“只有自己对”的教条主义。

知识上的聋,会导致精神上的哑。

只抱着单一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把路走死。

而那些真正博学的人,反倒会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乔布斯有句话被很多人奉为圭臬: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即便已经在手机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他仍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富获得一个机会——与苏格拉底交谈一下午。”

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在古希腊时代,有人去德尔斐神庙问先知:“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先知回答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为什么神会觉得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正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

“人类文明得以缔造的整个通道,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

他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才是真知。

04

爱默生说: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固执。

固执的本质在于认知水平有限,满脑子正确答案,而认知水平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与其与他们做无谓的争辩,期待他们改变,不如趁早远离。

著名企业顾问刘润曾提出过一个沟通原则:表达而不说服。

曾经我或多或少也有点自负和固执,但读的书多了,见的人多了,我对自己的认知也逐渐清晰起来,比起“你听我讲”,我更愿意承认“我说的都是错的”。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请你把“极度开放”当作人生原则。

请对照“头脑封闭者”的特征,自省自查。

多倾听,多反思,多读书,多思考。

当你所知越多,傲慢和偏见自会越来越少。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