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英、法、德、日等列强的普遍衰落使战后的世界格局迅速转变为美、苏两极并立。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为展开世界领导权展开一场特殊的斗争——冷战。“冷战”顾名思义是与热战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冷战即是指动用除直接的正面军事冲突之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动用一切力量打压遏制对手。

那么当年美国和苏联是怎样在不打仗的前提下互相遏制对方呢?首先双方在外交上都尽可能壮大自己阵营的力量。二战之前苏联作为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在追击德军的过程中进入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境内。二战后这些国家在苏联的扶持下相继成立了共产党、工人党政府。苏联将这些东欧国家纳入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为与之对抗就在1947年7月启动了旨在援助西欧各国战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在促进西欧各国实现战后经济复兴的同时也使美国得以掌控西欧经济政治格局。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十二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一个针对苏东阵营的政治军事同盟就此形成。当时全世界就只有美国、苏联、西欧、日本这四个地区已完成工业化。

这其中西欧和日本都处于美国的控制下。因此美国一开始在冷战中是占上风的。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苏联阵营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并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此后一段时期内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对苏联的一边倒政策。中国这个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国向苏联靠近使得美国阵营的势力被彻底排挤出亚欧大陆而只能退守日本、韩国这样的边缘地带。

这时从柏林到北京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亚欧大陆上最强的压倒性陆权板块。从东亚大陆、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东欧都被囊括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下。虽说两大阵营中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总是尽可能避免直接发生正面军事冲突,但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不介意扶植自己阵营的小弟打一场有限度的热战。朝鲜战争以及之后的越南战争就是在两大阵营冷战博弈的大背景下爆发的。

虽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没直接发生过军事冲突,但两边的军备竞赛从来也没停止过。1949年8月29日凌晨4点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成为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于1952年试爆了第一枚氢弹从而成为全世界率先拥有氢弹的国家。可就在1953年苏联也成功试爆了氢弹。虽说美国是率先发明氢弹的国家,但苏联却是全世界第一个成功把氢弹武器化的国家。

1956年苏联开始装备第一款真正具备可靠的洲际核轰炸能力的重型轰炸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又抢在美国前面成功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运载火箭将卫星成功送到了距离地面900公里的太空中。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开启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双方军备科技竞赛愈演愈烈时地缘外交博弈也日趋激烈。

早在1952年2月18日北约就接纳希腊和土耳其成为新成员;1955年5月6日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被北约接纳为新成员。1955年5月14日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当时的民主德国八国签署了华沙条约以应对北约扩员。50年代后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中美国拼命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得以在苏美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1961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都部署了导弹基地。

如果再加上部署在联邦德国的导弹基地和一批轰炸机基地足以使苏联所有工业中心都处在美国的核弹打击范围之内。1959年亲美的古巴巴蒂斯塔政府被以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力量推翻。苏联趁机向古巴新政府抛出橄榄枝将其拉入自己阵营。1962年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请求苏联方面在古巴境内部署核导弹以保护古巴的安全。这引发了险些令美、苏两国爆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按美国的要求撤出苏联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但苏联方面要求美国必须保证古巴的安全。美、苏两国在古巴达成妥协:苏联不再在古巴维持军事部署。这样一来美国本土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与此同时美国也默认了古巴作为亲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客观现实。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主动对美国做出了让步,但到了70年代苏联在与美国的冷战中开始转守为攻。这时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已超过美国。

70年代苏联海军已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这一时期苏联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战场上苏联扶植北越政权给予美国狠狠的教训,战后的越南表现出明显的亲苏倾向。在这样的局面下苏联决定在全球主动出击,而刚在越南战场吃了亏的美国则转为守势。

转入守势的美国敏锐意识到看似强大的苏联早已潜伏着危机。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始终致力于军工、能源等重工业。与此同时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则长期被忽视,以致于一个能鼓捣出核武器的超级大国竟存在粮食和日用品短缺的问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人造卫星和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但苏联的科学研究始终处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苏联科学家不被允许订阅国外期刊。这就使苏联科学家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

即使是在苏联引以为傲的军工科研领域走的也是规模化路线,而在处理精密技术问题上乏善可陈。苏联核潜艇的噪声之大曾被美国人形容为“它们是开着交响乐音乐会来的”。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发展更多得益于当时世界油价的飙升使苏联这个产油大国赚得钵满盆溢。可这样积攒起来的财富更多的是一种虚假繁荣,而对完善苏联的工业体系和体制创新改革并没任何作用。

意识到这些的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打压苏联:实行出口管制;加强控制高新技术转移;操控国际原油价格。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不是缺乏农产品、轻工产品吗?美国就拉拢自己阵营的小弟限制或压根就直接禁止这类商品对苏联的出口。美国为遏制苏联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自己阵营的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进行了诸多限制并专门成立负责实施限制的机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苏联为解决核潜艇噪声太大的问题曾向日本东芝公司进口了一批精密机床。美国得知此事后以该机床为巴统明确禁止向苏联出口的商品为由对东芝公司进行了制裁。美国还与沙特等产油国合作操纵国际原油价格使苏联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这样多管齐下使苏联的经济、科技发展受到了遏制。苏联人民对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改善的现状日益不满,而苏联阵营内其他国家也对这位老大哥的控制欲越来越反感。

苏联阵营中这些内在矛盾恰恰正是美国可以利用的。美国一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手段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推广美式价值观,一边以学术交流为名派遣本国学者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访问交流。这样美国就培养了一批认同美国制度文化的学者。当这些留美学者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以后就会把美式价值观带回去。在后来的苏东剧变过程中一大批认同美式西式制度文化的知识分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