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五一黄金周假期,一票难求的火车票令不少旅客又开始面临“抢票焦虑”,而“买长乘短”的问题也再度引发关注。
据报道,某女士在12306App购买5月1日G1278次高铁车票时发现,选择买“武汉-天津”没票,多买一站选“武汉-唐山”却有票,因此质疑12306系统在强迫旅客“买长乘短”。
“买长乘短”是指旅客购买车票上车后,在未到达票面标注的车站下车的行为,与其对应的则是“买短乘长”。
单从日常出行时的经济利益角度观察,前者是乘客吃亏,花了更多的钱走了更少的路,后者则是铁路部门吃亏,因为有可能被逃票或导致超载。
这些特殊行为,在日常都是偶发事件,但在五一、十一这类出行高峰期,却成为旅客的频发选择——无论“买长乘短”还是“买短乘长”,只要能买到票就行。
就本质而言,“买长乘短”或“买短乘长”,都是在火车票供需失衡情况下发生的行为畸变,主要取决于旅客的自由行为选择。只要铁路部门尽职尽责了,此事即与其关系不大,而争议就在于铁路部门是否真的做到了尽职尽责。
要从根子上解决“买长乘短”,当然是解决运力问题,但这恰恰是个近期无解的运输难题。节假日客流暴增,运力却无法随之暴增,这是正常现象,公众也都能理解。
次优方法,则是在各方对买票难达成共识和包容的前提下,铁路部门针对“买长乘短”提出一套兼顾各方利益的可行办法。但就是在这一点上,铁路部门的做法没能取得公众的足够认可。
比如,12306方面称,不存在纵容“买长乘短”的情况,铁路车票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考虑便利沿线旅客群众购票出行和充分用好铁路运力资源,兼顾长短途出行需求。
但公众注意到,2023年8月相关方面也曾发文称,运能紧张情况下,会优先满足长途旅客,以实现运力资源的最大化。
这就容易使人误解铁路部门为了经济利益,在对长短途旅客的“兼顾”中也有长有短,进而产生其在变相强制旅客“买长乘短”的看法。
又比如,现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飞速进步,铁路部门是否及时、积极地将之应用于解决高峰期的“买长乘短”问题?
如果是一家普通客运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宣称其在运能紧张时期优先追求运力资源最大化,其实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铁路背后是国家和国企,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而非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诉求。
因此,铁路部门理应比一般企业更呵护消费者权益、更关注公平问题,越是在出行高峰的特殊时期,越需要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售票,尽力减少“买长乘短”现象。
事实上,“买短乘长”虽然也不正常,但至少可以在高峰期实质上让一列客车多拉一些乘客,而“买长乘短”除了能保障铁路方面创造营收之外,并不能增加运力,反而经常会浪费运力。
因为,“买长乘短”势必导致“长”出去那段车程既无人乘坐也无法再次出售。这就会形成明明客票超级紧张,却又同时出现一些车厢空荡荡的现象。这一景况,当然也无益于铁路方面的美誉。
只要旅客出行存在波峰波谷,短期运力紧张的结构性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就会有一些旅客千方百计去获取能够抵达目的地的客票。从这个角度讲,“买长乘短”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但这并非铁路部门坐视旅客多花冤枉钱的理由。
在一些服务比较优质的饭店,消费者点菜多了服务员都会发声劝阻,宁肯不赚这份非理性的钱。那么,面对“买长乘短”,铁路方面也不能仅止于不断解释和发声劝阻,理当拿出可行办法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