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办公室,有好几个人在工作,每个人都占有一个小格子间。

有人小声唱歌,或者发出其它声音;有人听到声音,就竖起耳朵,观察周围的情况。

也有人一直东张西望,自己没有做一件事,而是好奇地看别人做什么。

大家还可以抬起头,进行交谈、开小会,也不要去会议室了。

无论什么动静,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为大家就像土拨鼠在草地上,探头探脑,一直被外物打扰。

这就是土拨鼠效应。

作为孩子,要在教室里上课,在家里做作业,去辅导班等,一旦出现“土拨鼠效应”,效率就堪忧了,难免是学什么都不成功。变废的迹象,就来了。

01

定力不够的孩子,努力的方向很迷茫。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割席断交”。

东汉末年,管宁、华歆是同学,也是朋友,他们一起在锄地,发现一块金子。

华歆拿着金子,爱不释手,管宁却继续低头锄地。

教室里,两个人一起上课。忽然听到窗外的大街上,有人坐着豪华的马车经过。

华歆丢下书,就走到了窗户边,看热闹。

管宁却继续看书,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等华歆回到座位的时候,管宁把一起做的席子割断,说:“子非吾友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是我们接着看两个同学长大后的状态,就知道谁的出息更大了。

到了三国时期,华歆靠举孝廉,在曹魏政权里,当了大官,并支持了曹丕称帝。

当然,华歆也举荐了老同学管宁。

管宁却对官场上的一切,都不为所动,坚持学业,被曹魏的当权者欣赏。

并且,管宁高风亮节,得到了朝廷的奖赏,也坚持送回去。他一辈子教书育人,还写了《氏姓论》等著作。

到了今天,我们打心眼里说,更加佩服的人,多半是管宁。

一辈子都心无旁骛地读书,那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出息也是自己想要的。

但凡朝三暮四的人,读书的路,是很难走通的。

我们看教室里,有人东张西望,有人聚精会神,有人打瞌睡,有人看别人打瞌睡......读书的成绩,就大不一样了。

从读书的定力,也能看到一个人工作、创业、婚配的定力。能专注于一个方向,那就不会迷茫,会走弯路,但是后来还是会走正道。

02

过于敏感的孩子,精神内耗太多。

一个孩子,到底要如何才能成长起来,每一个大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爷爷认为,孩子要学木匠,父母认为,上本科就行了,阿姨认为,还是去打工吧。

孩子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玩伴,玩伴对他的建议,也很多。当然也有玩伴戏弄他,嘲讽他,故意整蛊。

一件事,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看法。

孩子到底听谁的好呢?若是孩子很敏感,觉得任何一个人的建议,都重要,到头来就麻烦了:无所适从,想七想八。

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以让孩子情绪低落,或者情绪败坏。这样的情绪之下,什么都做不好。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就很敏感。

她看到宝玉,就被问了一句“有没有玉”。她回答了一句,“没有”。接着,宝玉就把手里的玉,摔了。

黛玉很伤心,很愧疚,夜里就流泪不止。

大观园里的花,掉落了,她也伤心,还写了《葬花吟》。

看戏的时候,她的心情随着戏剧波动,认为园子里的老婆子在骂她,因此晕过去。

分析了黛玉的敏感度,在看她的人生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满世界都是人,都在张口说话,都有脸色,孩子过于在乎,那就在任何言行,都会扎心,精神内耗就来了。

别人一开口,孩子就认为“说我吧,贬低我吧”,烦恼就来了,情绪就来了,火气上来了。手头的事情,没法做。

03

盲从别人的孩子,做人的自信力不够。

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孩子,认为别人总是对的,自己一次都不对。

孩子和玩伴拍球,玩伴用快动作,孩子本来是慢慢来,但是后来就也快了。越快,孩子越把握不住自己。

孩子去跳舞,总以为自己的姿势不够好,别人的更好。因此一次次模仿,导致自己越来越不好。本来自己对了,也变成错了。

我们看过丑小鸭的故事。

天鹅误打误撞,到了鸭子的队伍里。鸭子都认为,这只天鹅,奇奇怪怪,很丑。鸭子都来欺负天鹅。

直到有一天,鸭子独自去了野外的池塘,遇到了其他的天鹅,才发现自己很美。

看看“竹林七贤”里的王戎,几岁的时候,和玩伴外出,发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

大家都去采摘李子,唯独他原地不动,说“李子是酸的”。

后来大家验证了,李子果然是酸的。于是佩服王戎的判断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自信和不自信的孩子,长大之后,是不一样的。跟着别人,就变成了别人的影子。

04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不是本事;解决问题,才是。

若你的孩子,也喜欢到处张望,什么都在乎,也不够自信,那就要学会引导和帮助。

其一,多沟通,树立孩子的远大目标,并且锁定,一直支持。

其二,告诉孩子,选择性地听话,对于无法判断对错的话,就淡忘,不要琢磨。更多是,帮助孩子选择对错,避免孩子在错误的认知里,走不出去。

其三,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一直鼓励,提升自信心。

其四,多陪伴孩子,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什么都放任。

其五,家里的大人要达成培养孩子的共识,不要争吵不休,给孩子好的家庭氛围。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教会孩子如何创造更好的自己,比直接教给孩子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在成长,父母在成熟,家庭在成功。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