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这件事,如今已然成为近年来全球互联网厂商不约而同做出的决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去肥增瘦”,曾经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大厂如今更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因此裁员也成为了一个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相关消息中的词汇。甚至有观点认为,此前在疫情期间的扩张有多么猛烈,疫情过后这些互联网大厂裁员就有多痛苦。
在一个海外网友建立的追踪疫情后硅谷科技公司裁员的网站中显示,2022年有1064家公司解雇了165269名员工,随后在2023年情况则进一步恶化,有1192家公司裁掉了263180名员工。就在仅仅过了不到1/3时间的2024年里,也有259家公司裁员74672人。
相比大洋彼岸硅谷这些巨头在裁员时的简单粗暴,国内互联大厂的风格则更加含蓄,“优化”、“毕业”等词语的出现则让裁员变得难以被统计。在有好事者统计了BAT的财报后发现,阿里、腾讯、百度相比上一年分别减少了20480人、4548人、1500人。其他国内互联网厂商也不遑多让,类似字节跳动对飞书进行20%比例裁员的例子更是并不鲜见。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厂商在面对困境时基本只有裁员,不仅完全没有考虑传统企业常用的降薪,而且裁员幅度会非常剧烈呢?
其实无论在开辟新战场、还是砍掉不赚钱的业务上,互联网公司总是会极端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它的连接能力更是史无前例的,“信息差”对于网民可能还存在,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
比如,硅谷的ChatGPT走红仅仅三个月后,百度就在国内市场推出文心一言,而文心一言上线两个月后,“百模大战”就开始了。而一个新兴赛道出现后,大量互联网公司蜂拥而上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所以“无险可守”这几乎就是传统消费互联网的最大特色,idea被复制的难度更是几乎不存在,要不然也不会有《计算机世界》那篇大名鼎鼎、关于腾讯的报道了。当“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圭臬,效率就是生命的结果就是“996”大行其道。
同时由于网络效应导致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就使得互联网经济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有迫切扩张的欲望,毕竟当你不前进、而竞争对手在向前的情况下,在网络效应的挤压下衰退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当“扩张”这样一个既关乎未来、施行起来没有什么门槛的决策,又岂有不大行其道的理由。所以问题就来了,互联网公司是如何进行扩张的呢?其实是靠“大佬”带队。
其实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是一件极富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情,从雅虎到谷歌、从腾讯到阿里、从Meta到Twitter,杨致远、拉里·佩奇、马云、马化腾、马克·扎克伯格等创始人敏锐地发现商机,再凭借着超人的能力、魅力和领导力,缔造了这一个又一个的互联网巨头。
特定的人对于特定的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互联网世界中的常态,“与其说是投资项目、不如说我们是在投资人”,更是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常态。即使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内部孵化的新业务也是如此,例如当年阿里云就是靠着灵魂人物王坚博士才做起来。
所以互联网公司开拓新业务基本是由大佬带头,再抽调公司内部的“精兵强将”来组成新团队。同时为了发挥这些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高层通常会授予他们“便宜行事”之权。
如果换个视角,推崇扁平化的互联网公司的人事体系,实际上与欧洲中世纪的“采邑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欧洲中世纪的扩张中,国王将未实际控制的待开发土地分封给边境伯爵作为采邑,由后者来代替国王守护土地是常态。而在互联网公司中,需要开拓的新业务就是“需要被征服的土地”,负责带队的就是公司董事会这个“国王”敕封的“边境伯爵”。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搞封建时代的这番操作呢?当然是因为成功的制度有复制自身的冲动,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就是靠着这套模式将企业做大,只不过当时出钱的“国王”是风险投资机构。在路径依赖之下,互联网公司的特色“采邑制”也就形成了。相比在中世纪,边境伯爵的实力看的是麾下有多少骑士,互联网公司“边境伯爵”的实力其实同样也是由麾下团队的规模来决定。
如今全球互联网公司几乎都一样,职级通常是与管理的人员规模强相关,新人变组长、组长升经理、经理升总监、总监升总裁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手底下加人。作为“边境伯爵”,在获得了“国王”支持的情况下,不去扩张势力似乎都有些对不起自己。如此一来,在扩张时期大规模招聘做到了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契合,同时满足决策层、管理层,乃至执行层的需求。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居家隔离红利的消退、新的增量一时难以找到,同时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着商业模式迭代与创新瓶颈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就陷入到了争夺存量市场的局面。更为致命的是,美元早就走出了量化宽松时代,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流动性短缺,也就是市场上的热钱消失了。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公司自然也就需要被迫收缩了。
当“聚焦主业”取代“无边界扩张”后,互联网公司也就不再将资源投入到新战线中。既然因人成事,所以在事没做成的情况下,人肯定也需要负责。互联网公司开拓新业务的团队是靠着带队大佬被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权组建,当高层收回这项权力后,相应团队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结果就是当新业务没跑通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基本就得“被毕业”。甚至有观点认为,在BAT三家中,为何阿里去年裁员人数最多,或许很难说与“逍遥子”的离开无关。
因此只要互联网公司继续要靠大佬来“打仗”,疯狂的招人和同样疯狂的裁员就将会不可避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