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告退位,封建社会持续了漫长的两千多年,尽管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对某些特定的人来说,这样的剧变却是他们一生的拐点。末代皇室最出名的两个人, 慈禧和溥仪, 几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众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其实,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位皇家子弟,他同样身逢时代罅隙,却随遇而安,能够看清时代进步的方向,甚至一生重情重义, 哪怕到了88岁的高龄还能为了维护兄长名誉 ,不惜官司缠身,这个人就是溥仪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爱新觉罗·浦任。

兄长过继,家国将亡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并非是先帝亲子,而是由当时的慈禧太后从数位宗室子弟中选中的皇帝,从一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成为了一颗棋子。3岁称帝,6岁下台,18岁被赶出紫禁城,日本侵华时又成为伪满政府的傀儡,解放以后,劳动改造将近15年。 可以说, 溥仪的一生,从被慈禧选中的那一刻,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悲剧。 作为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爱新觉罗浦任来说,尽管兄长并未和自己一起长大,甚至在名分上他们一人是君,一人是臣,但是二人身体里流淌的相同血脉,让他们二人天生亲近,和兄长相比,被留在王府的浦任虽然也经历了朝代的变迁。

但是因为接受的教育和生长的环境,使他虽然有些遗憾,却比溥仪更容易接受王朝覆灭,时代变迁的事实。 承担家业,看清方向 尽管浦任出生王府,也是皇室子弟,但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教导,他的眼光远比处在深宫的溥仪来得长远, 慈禧弄权,国库空虚,列强侵略,民怨四起 ,这一切都让浦任明白,爱新觉罗的天下已经是过去了,溥仪的皇帝之位早就名存实亡。 此时此刻,家中的重担由他一人担起,他毅然决然将王府中的几间空置的房子改造成学校,或许,他也明白,在那个社会,什么都会变,但是至少懂得多的人会少吃很多亏。 浦任能够看清时代的方向,可是溥仪却无法接受,他从九五之尊变成一个普通人,眼看祖宗的基业在他这一代完结,哪怕不全是他的过错,也让他无法接受,于是他接受了日本人的糖衣炮弹,从一个牢笼又进入了另一个更大的牢笼。

溥仪在伪满洲国期间,浦任和父亲曾经一起去探望过他,那个时候的溥仪毫无自主的能力,一切事情都是日本人做主,他的父亲叹息道, 他这样还不如曾经的儿皇帝,浦任也深以为然 。 捐出家产,不问世事 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浦任更是一心一意守着他的小学校,他将王府剩余的资产全部上交国家,包括他自幼长大的房屋。 因为他对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还曾经当过北京的政协委员,他唯一心中的牵挂,就是当时还在劳动改造的兄长,溥仪,尽管人力微薄,他也经常想办法给溥仪送一些衣服吃食,由此看来,他对溥仪的确情深义重。

2007年,已经88岁的浦任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的身躯,毅然决然起诉了一位农民,一时之间,引起社会轰动。这位被起诉的农民叫杨来福,他虽是农民出身,但是一位十分精明的商人,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传媒界都有一定的人脉。 而浦任起诉他的原因,则是因为他在故宫举办了一场关于溥仪的展览会,在展览会上,他展出了很多关于溥仪生前的照片和信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迈的浦任认为,杨来福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溥仪的肖像权,自己作为溥仪仅剩的亲人,有权要求杨来福立即停止展览,并公开道歉。 但是当时的杨来福并不同意,因为在他看来, 溥仪是公众人物并非是普通人 ,他的很多事情应该让大众知晓,而且溥仪很早就被过继,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他在法律上和浦任已经没有关系,浦任并没有资格提出这样的要求。

官司的结果是浦任败诉,因为当时的法官认为杨来福的话并没有错,而且杨来福在展览之前也得到了溥仪的遗孀李淑贤的同意,那些珍贵的资料也是由李淑贤提供的。 不过,尽管败诉了,浦任却没有被人抨击,因为他撑着年迈的身体毅然决然让自己官司缠身,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弟弟的颜面,甚至或许是为了那个已经灭亡的国家留下一层幕帘,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的风骨值得所有人尊敬,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人生。 所以我们不会知道,靠着自己的家国走向灭亡,看着自己的兄长逝世之后还要成为众人的谈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2015年,96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浦任去世,死后家无余财。 历史留给我们的,有英雄,有伟人,也有很多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无论他们做过什么,他们都是我们回顾历史时,无法跨越的一座桥梁,浦任的一生,出身富贵,却历经剧变。

他从未一直怨天尤人,也不想以己之力 ,和整个时代做抗争,他能接受自己从贵族子弟变为普通人,却也在心中对自己曾经的家国留有一丝遗憾。他在年迈之时为兄长的鸣冤,或许只是出于一份对兄长的谆谆之情,也或许是他一生唯一能够为曾经那个灿烂的王朝所做的些许小事。 时代一直在进步,从不回头,但是我们终将明白,虽人力撼动不了社会滚滚而前的车轮,却终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些末小事,我们生长在安静平和的年代, 生来人人平等,社会和谐 ,但这一切,总是牺牲了一些人的信仰而来的。 我们可以不认同,却也应该心存感激,因为,伟大的人不一定是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有可能他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放弃了很多, 生而为人,总得尽己所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