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蓁蓁,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老师~
       你有没有发现:
       家长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Coco有位同学,每天在学校一堆话,跟同学聊得可好了,可是一回家,一见到家长就不说话了。
       其实家长也不是很严厉,也不会经常批评孩子,他们只是不善言谈,在家都不太说话的,所以孩子自然而然,回家也就不说话了。
       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模仿学习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表达情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助孩子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对孩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影响。
       所以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往往就是在雕塑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下面3种父母的“穷习惯”,看似抠门,其实却是孩子的好榜样,用这些“穷习惯”养大的孩子,未来会特别有出息。


       1、纸箱纸盒舍不得扔
       河南郑州,有位90后爸爸,因为舍不得扔快递纸箱,就用纸箱给女儿做了好多玩具,什么城堡、铲车、挖掘机应有尽有。获得央视点赞报道。
       如今的年轻人,快递纸箱基本就是随手就扔,老人可能还会存起来,卖废品。
       但废物利用确实是个特别好的言传身教。


       首先,孩子亲眼看到爸爸动手制作了这些玩具,他会见证到“从无到有”的过程,会特别相信双手的力量。
       未来孩子大概率会自力更生,不会坐吃山空。
       其次,爸爸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手艺和创造力,有时孩子也会跟爸爸一起做点力所能及的工序,这样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亲子情感连接。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但手巧,而且
       青春期叛逆都会少很多。
       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孩子的创造性也会大幅提升,对比同龄人,他不会光停留在想象上,他想到了什么,就会动手去实现自己的创意,
       这样的孩子未来无可限量。


       2、报补习班就是乱花钱
       有一类家长不舍得给孩子花钱报班,总觉得自己小时候也没补过课啊,不是也学习挺好的么?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不懂的问老师就行了。
       这样看起来是小气,但实际上却是真的给孩子减压了。
       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如果孩子真的有补课需求的时候,
       因为家长的“穷习惯”,他也不得不自己想办法。
       要么下课追着老师问,要么就去图书馆、书店查资料。
       如今网络发达了,网上的免费资料也不少,这一通查找下来,训练了孩子有问题靠自己的行为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
       这比被家长送去补习班,还不珍惜,天天走神的孩子可强多了。


       3、只去免费景点遛娃
       这类家长喜欢穷游,出门只去免费景点,比如博物馆、郊野公园。
       这样虽然孩子失去了见识收费景点的机会,
       但免费景点往往能被他们玩出新花样来。
       比如博物馆,家长会带孩子提前做功课,不放过每一次新展览,同时研究每一件展品,拓展其中的历史文化科技知识。
       比如去郊野公园,孩子可以认识很多植物、花卉、昆虫,还能研究出很多亲子运动项目,不但锻炼了身体,也增长了见识。
       带孩子去这些景区看似省钱了,
       但家长花的心思可一点不少,
       免费景点会被他们挖掘出特别多的价值点,孩子跟着一起玩过来,一点没有穷酸的感觉,反而会特别乐在其中,被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你家有几个这样的“穷习惯”呢?
       您又是如何为孩子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我是@蓁蓁心理抚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干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