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11日电(记者王紫轩 任延昕)前不久,63岁的樊月琴第二次来省会兰州复查帕金森病,她不再像7年前确诊时那样惊慌失措。

  2017年,樊月琴开始出现频繁手抖的症状,严重时一度端不住碗、夹不起菜,她以为自己“只是老了”。确诊帕金森病后,她久久无法接受:为什么偏偏是我?

  幸运的是,及时诊疗、坚持服药,让樊月琴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控制和改善。服药“蜜月期”结束后,她来到兰州住院复查,一些并发症状再次得到缓解。

  临走前,尽管嗅觉已经在患病后明显退化,路过黄河边盛开的白玉兰树时,樊月琴还是深吸一口气,努力捕捉春的气息。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帕金森病防治宣传和义诊活动。新华社发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年龄、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交互导致。

  “帕金森病有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硬、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公众将帕金森病等同于摇头、抖手,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军说,多数帕金森病患者都是耽误到中晚期才确诊。

  “早在出现运动症状前的10到15年,患者就会有盗汗、流涎、便秘、疲劳、嗅觉异常、尿频尿急、关节疼痛、嗜睡、失眠、抑郁等复杂的非运动症状,这些往往被看作正常的衰老现象,看病也容易跑错科室。”陈军坦言,帕金森病患者识别率低、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脑梗、偏瘫甚至前列腺疾病,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对寿命的影响并不显著。“只要尽早施治、定期随诊,配合药物、康复、手术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长达数十年。”陈军说。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2442c8705d8d80f2.jpg">

  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医护团队为患者进行义诊。新华社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帕金森病专科门诊、多学科诊疗门诊,依托网络媒介科普相关知识。

  “我国多地已将帕金森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管理范围,越来越多患者不再对帕金森讳莫如深,开始主动问诊随诊、咨询用药、手术事宜。”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志艳说。

  “相关诊疗、康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被运用到患者后续的康复、监护中,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使有朝一日根治帕金森病成为可能。”刘志艳说。

  刘志艳指着手机里一位帕金森病患者诊疗前后的视频对比,住院观察、用药的短短5天时间里,这位首次确诊帕金森病、艰难迈着小碎步的老人已经能在医生的辅助下缓步行走。“根据个体差异施治后,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对老人心态的提振是明显的。”她说。

  “与其陷入谈‘帕’色变的内耗,不如做好预防。”刘志艳说,适度进行乒乓球、太极拳等运动可以推迟帕金森病发病年龄。此外,要避免接触重金属、杀虫剂等有毒物质,规范服用可能会引起震颤、运动迟缓的药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