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下游的南岸,有一片辽阔的水域,水草丰美,鱼蟹成群。这里是江南鱼米之乡的母源。可谁又能想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八月,在这一片狭长的湖面上,上演了一场血腥的水战。那对战的双方一个叫陈友谅,一个叫朱元璋。而这一场残酷的战役决定了中国历史未来的方向。 如果在那场战役里,获胜的是汉军陈友谅,中国自那以后的历史都要改写。这就是历史,没有人能够参透。 陈友谅是在江水里长大的渔夫。曾经做过县衙里的一个小官吏。之后信奉了弥勒教,因为勇武,成了一名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头领。今天的长江大桥下还有一座坟墓,埋葬着这位陌路豪杰。 陈友谅这个人只能称作豪杰,不能算作英雄。陈友谅年少时,有一个算命的先生,路过陈家的祖坟,察看以后说:“日后定会富贵。”陈友谅听后心中暗自窃喜。果然多年以后,他成了陈汉皇帝。可是,陈友谅是个失败者,是个害友弑君、无德无能而又妄自尊大的小人。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否认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但是从一代君主的角度去衡量,他真的不能说是一位有胆识、有谋略、有原则、有底线的君子。所以,这样一个人,当他遇到的对手是一代圣主朱元璋的时候,结局一定是惨败。 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为了填饱肚子做过撞钟的和尚,更为落魄的时候做过乞丐。本无田产家业,更无半点学问。但是朱元璋凭着自己脚踏实地的精神,从一介流民一步步走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他依靠的是忠义、智谋、大格局、宽广的胸怀。这一切最鲜明的体现就是解救安丰之围。 安丰是刘福通辅佐的韩林儿的所在地。这位小皇帝原本只是山间放牛的一个小娃娃。谁知天命如此,稀里糊涂地被刘福通扶上皇帝的宝座,当起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总教头。韩林儿这个小明王自从称帝之后,军政大权完全由刘福通掌握。 刘福通是一个勇悍果决的勇夫,最擅长冲锋陷阵。却全然不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小明王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是队伍中的军士却并未上下一心。几经战败,主将战死、逃跑、投敌皆有。最后只剩下山东一支部分军力,做安丰的掩护。直至益都陷落,刘福通亲自统兵援救,大败而逃。

此时益都陷落,安丰孤立。身陷安丰的韩林儿孤立无援处境岌岌可危。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二月)张士诚部下大将吕珍乘机攻入安丰,安丰粮尽援绝,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此时的朱元璋坐守应天,原本无事。但接到刘福通求救解围的书信后,进退两难。此时,刘基极力劝阻朱元璋北上解围。早在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的正月初一,刘基就对跪拜韩林儿“万岁牌位”的朱元璋说过,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牛竖耳”,天命所归不在韩而在朱。这是鲜明地指出韩林儿是朱元璋一统天下的一个阻碍。而此时安丰被围,正是消除阻碍的良机。如果此时去救,那么将来又该如何安置这个小明王呢? 但朱元璋要去解围安丰,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一来,博得救主的美名四海服众,仁义之礼:更重要的是安丰是应天抵御元军的屏障,如若安丰陷落,那么唇亡齿寒,应天也会受到冲击。所以,韬略城府极深的朱元璋挥师北上,在安丰的城郊击溃了吕珍,进入城内,迎出了韩林儿,并用一匹快马将他送回了滁州广建宫殿厚待小明王。自己回到了应天府。 可就在朱元璋带兵北上解围的时候,陈友谅占尽先机。带着自己号称六十万的“倾国之军”东进围攻洪都。后来的史学家无论如何也不明白这个渔夫陈友谅,既然已经携带家眷,倾国而出了,为什么不直捣应天府,而偏偏要去攻打洪都(南昌)。或许,曾经在这里兵败。陈友谅要从这里开始雪耻吧!

整整八十五天的围攻,洪都城岿然不动。守城的主将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这是一位果敢勇毅的将士。面对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不舍昼夜的攻伐,朱文正想尽办法,抵御外敌。城墙毁了一道又一道,那就再连夜筑起一道又一道的新城墙。 平日里花天酒地的朱文正在面对陈友谅压境的六十万大军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沉稳镇定。城中仅有的将士被他调配得井井有条。陈友谅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支江南最强悍的军队即将面临的是更加强大的洪都守城之军。 对于洪都的这场保卫战,朱元璋只交代了一句话:“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因为这一句嘱托,朱文正和他洪都城中的将士妇孺坚守了八十五天。将近三个月的血战中死伤无数。但也正是这八十五天的漫长坚守,为朱元璋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使陈友谅的军队元气大伤,士气受挫。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三年七月,率领二十万援军抵达湖口。此时陈友谅的“倾国之军”已经是一只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饿狮,他撇开了洪都,经由赣江进入鄱阳湖。丁亥日(七月二十)这一天,江南抗元的两支实力最雄厚的起义军相遇于余干西北的康郎山附近,次日,展开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水战。陈友谅的船巍峨如高楼,上下一共三层,每一层都有马道,底下有船橹数十支,众桨齐开水浪滔天。声势浩大。而朱元璋的船既小又少,但是速度比较快,小巧而灵活。

朱元璋在这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把自己的小船分成二十个小分队,每一个分队进攻一艘陈友谅的战舸。并且同时进发,一起围攻。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船大笨若牛。再加上朱元璋的军队善用火器,几番攻伐下来,居然抢到了陈军的一艘舸舰,烧毁了陈友谅二十几艘舸舰。 任何的胜利都不是突如其来的。在这次与陈友谅大决战的前四天,朱元璋派出伏兵,封锁了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堵住了陈友谅的归路,关起门来打。朱文正又从南边切断了陈友谅的粮草供给。这样,陈友谅号称六十万的水军就被圈在偌大的鄱阳湖里,无供给、无后援,和朱元璋的水军死战八十五天。 论人力和储备,朱元璋是没有半分优势的。但是,论地利与人和朱元璋可是占尽优势。就士气论,陈友谅的汉军在洪都城下苦战了三个月,寸步未进,还闹得死伤惨重,精疲力竭,早已动摇了必胜的决心。而朱元璋这一方却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决于一战,士气高涨。 就船舰而论陈友谅的几十条舰舸用铁锁链连在一起,虽然不怕风浪,缺点却是转动不方便,既失了速度,又不灵活。朱元璋的船小好调头,但是体积不占优势。就指挥作战来说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将士不敢陈说意见,上下隔绝彼此疑忌,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朱元璋恰好相反,他虚心谨慎,多年来身边幕僚、儒士、谋臣、猛将众多,上下一心,谋定后战。最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家门口大战,供给充足。而陈友谅携家带口,千里迢迢。后路又被切断,自然人心惶惶,军心不稳。 无论条件如何,战争一旦开始,还是刀兵相见,血腥残酷。鄱阳湖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如雨注,炮如雷轰,波浪掀天,一时间连湖水都是血红色。两军的战士从这船跳到那船头顶上火箭炮石齐飞,眼前一片白刃短刀,耳朵里听见砍杀的声音。胸膛里怀着拼个你死我活的决心,湖面上漂流着战死的将士和挣扎呼号的伤兵。陈军的红船和朱军的白船混杂在一起,时而红船包围了白船,时而白船追赶着红船,打得难解难分。 在交锋之中朱元璋的座舰一度搁浅,陷入重围。汉军发现朱元璋的座舰发起了猛攻。朱元璋的将士们殊死抵抗。眼看就要落陷时,有一个忠义的牙将叫韩成。相貌和身材都与朱元璋有几分相似,他对朱元璋说:“请主上将衣帽脱下来于我穿上,我跳入湖中,引开敌人的视线。”这位忠贞勇毅的小牙将韩成毅然决然地穿着朱元璋的衣服,戴着朱元璋的帽子,愤然跳入了鄱阳湖,投水自尽了。

如此壮举更加激励了朱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和信心。如此壮举也感动了朱元璋,有如此忠心护主的牙将,胜利指日可待。 两军相持,尽力苦战,互有胜负,死伤无数。但是势均力敌的双方谁也不肯让步。因为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心里,这是一场事关前途和命运的生死之战。没有退路,也不能回旋。 战争进行到最后的几天,苦战了近半年的汉军已经溃散逃离,所剩无几。陈友谅在战舰上举行军事会议。陈友谅的右金吾将军主张烧船逃跑,全军登岸,回湖北去。 大势已去的陈友谅不得不亲自指挥战斗,然而不幸亦是天命,陈友谅被流矢射中眼睛,一命呜呼了朱元璋的胜利来得必然又有点突然。如此劲敌就这样消失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