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大姑娘,然而这个为她化妆的人不仅仅是胜利者,有些时候,失败者的一些做法,同样是在粉饰与装点。三国末年,诸葛亮已经命陨五丈原;这个时候的蜀国正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后主刘禅相信巫蛊之术,凡是不问大臣而问巫师。于是在邓艾的攻击下,蜀国灭亡。

而举城而降的刘禅此时已经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父子故意安排蜀国舞蹈,刘禅身后群臣纷纷掩面哭泣。而刘禅依然高高兴兴,甚至还跟着节奏打着节拍。司马昭问他:“可思蜀否?”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也”,于是“乐不思蜀”由此而来。现如今这个词语更是被用于讽刺“汉奸”“卖国贼”。 事实上,魏蜀吴三国,最后魏统一天下时,其他两国君主均是以投降的方式归顺,其中既包括孙皓,也包括刘禅。关于前者,虽然是一位暴君,但是相对历史评价却在刘禅之上。而魏国曹操后代曹芳开始就已经渐渐失去了魏国的掌控权,后继者试图反抗,最终或废或杀。

单就“曹操”“刘备”“孙权”三者后人来说,曹丕虽无曹操之才,但仍然可以算得上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而孙权之子来说,不仅已经为了权利开始内斗,并且一代大才陆逊也因为卷入太子之争被孙权疏远,最终郁郁而死。孙权有很多个儿子都坐上过那个位置,不过执政时间都比较短,其中具体包括:孙亮、孙休。在此之前,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从而引发“二宫之争”,最终两人都被废黜。前文提到的孙皓则是孙和的儿子。 唯有刘禅,不仅执政蜀国数十年,在皇权政治的稳定性上一直延续。当然,这得益于诸葛亮打下的政治基础以及为其留下的一定人才。

但无论是《三国志·后主传》的记载,还是其他的一些历史记载,真正关于刘禅昏庸的记载多吗?不多,但是一句“乐不思蜀”就让无数人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蜀国除了投降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虽然诸葛亮留下了政治、军事基础,但是蜀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始终存在,就以抗击魏国的主力姜维来说,如果不是后主力排众议保下来,可能甚至已经死于内部的政治倾轧。 而在选择投降之后,看到故国的舞蹈,刘禅的悲不悲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看到蜀国生存无望之后,开始放纵以外,刘禅本身的执政过程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指摘的。首先他重用费祎、姜维等人;其次,他虽无大才,但是也无大过。到了执政后期,由于内部环境复杂,士族成为了蜀汉的唯一支撑,人才早已枯竭,莫不说张飞关羽诸葛亮,就连廖化周仓这等人才也没有再涌现,至于原因——士族文化下,何来上升通道?简单来说,最终蜀国的灭亡绝不能他一人背锅。

刘禅真正的回答究竟是“此间乐,不思蜀也”还是“此间乐?不,思蜀也!”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的这个选择至少让蜀地百姓多少有了些感激。至于他死后排位被移出刘备的祠堂,已经是宋朝“程朱理学”以后的事了,他也成为了一个被树立的典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