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面对老龄化加速态势,保险业如何紧抓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

7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大咖为保险业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建言献策。

险企布局银发经济正当时

“养老是当下最重要的民生之一。”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论坛上表示,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一个聚焦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意味着养老问题、银发经济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

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广阔市场中,保险公司不仅可以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资金管理等服务,还可以与健康管理和养老照护等服务紧密结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作用更加凸显,将成为居民生活的稳定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论坛上表示,进入数字时代,养老行业迎来了许多新变化。比如,养老产业和保险业融合发展,实现“险养结合”,在科技进步的加持下,正为保险行业带来更多新可能。

面对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的发展大潮,保险机构正加速布局养老金融和养老服务。以将城心医养社区作为重点养老业务线的大家保险为例,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布局的城心模式已由1.0升级至2.0,主要围绕城市新地标、城心新医养、养老新趋势三大维度对城心医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截至2024年6月底,“大家的家”已布局17个城心医养社区。

养老事业与保险保障天然契合,在更好服务社会民生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对于金融保险与银发经济的关系,大家人寿总经理助理王刚表示,在服务金融方面,保险业能更好地提供养老资金保障,构建多层次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保险业的安全性及长效性契合养老服务发展特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推动养老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

而在产业金融方面,保险业能助力扩大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渠道。“保险行业与养老服务行业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保险行业可以在资金支持、支付服务等方面深度促进产融结合。”王刚表示。

激活“蓝海”如何再探路

不可忽视的是,保险业发展银发经济仍有较大空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过,目前,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第三支柱较为薄弱。

姚景源认为,目前我国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在银发经济方面的投入还不够,服务和产品还不完善,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有差异性的,也是不断升级的。”

“我们一定要看到,老年人不是包袱而是‘富矿’。”姚景源指出,老年人的需求,无论是服务类还是商品类,都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所以要开阔视野,才能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福祉。

国家发改委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银发经济的总规模约5.4万亿元,占全球银发市场的5.56%。有预测称,银发经济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那么,在银发经济浪潮下,如何更好地实现金融与养老融合?

原新认为,养老保险体系只有实现从第三支柱薄弱的“图钉型”,转变为第一支柱、第三支柱完善的“哑铃型”,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原新进一步表示:“在‘未老经济’和‘备老经济’的银发经济框架下,首先要解决的是需求侧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一是为现有养老服务和产品优结构、升质量,创新养老业态;二是针对未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

整体而言,保险业需要从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人才培养、产业投资等方面着手,形成全方位的战略布局,以实现与银发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险企应构建覆盖线上线下的服务网络,提供便捷高效的客户服务体验,并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点,优化理赔流程,缩短响应时间。此外,通过与医疗、养老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养老社区、康养产业等领域的投资运营,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