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全面开发之前的很长时间内,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俗语,前一句说的是苏州与湖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平原,后者说的是以江汉平原、洞庭湖为主的两湖地区。 唐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时期,则是湖广熟天下足。 现在的两湖地区,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与输出地区,地位无与伦比。

所谓湖广地区,指的是如今的两湖地区,也就是湖南与湖北,在古时候,洞庭湖南北长期都属于同一片管辖区域,在元朝设置湖广行省之后,定名为湖广。 湖广地区,原本的人口、经济等都集中在江汉平原一带,湖南相对薄弱。 在古时候很长时间里,洞庭湖与汉江注入长江的那一片地区,都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 这些地方水网密布,土地黏重难以开垦,先秦时代的楚国,其中心都在如今湖北偏西的地方,而湖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主要开发的地区,局限于沅江中下游与洞庭湖沿岸地区。

在很长的时间内,洞庭湖以南的地方,并没有单独建省的条件,而在明朝时期出现了转机。 明朝中期,贵州出现了杨应龙之乱,朝廷让湖广负责对当地的用兵,但那时候湖广地区的中枢武昌距离贵州实在太远,所谓兵贵神速,远距离指挥实在很不利。 于是这种情况下,明朝设置了“偏沅巡抚”,掌管湖广南部地区,对贵州用兵。 此外明朝时期,曾经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消散成了很多小型湖泊,加上湘江流域的开发程度也越来越高,最终湖广逐渐走向分家,在清朝被一分为二。

在唐宋之前,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中心集中在北方,那时候的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很低,人口不多粮食产量也不多,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全面南移。 在南方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区,长三角一带成为了重中之重。 太湖周围的一大片平原,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出产了当时全国大部分的粮食与财富。 宋朝从南洋引入了占城稻,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而两浙与江西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粮食产地,因此逐渐有了苏湖熟天下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在明清时期再次改变。

因为经济的发展,两宋与元明清时期,长三角一带人口膨胀,农田逐渐碎片化,产量相对减少。 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相对越发不足,与此相反,湖广地区的农业产出则急速上升,原本妨碍发展的云梦泽消失,两湖地区的农业优势迅速显现出来。 此外,经历宋末元初与元末明初的大规模移民,两湖地区的劳动力人口也越来越多。 因为战争,湖广地区的人口在元朝跟明初出现锐减,而后有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来自于江西与浙江的移民,让两湖平原的农业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曾经足以养育天下的长三角、江南地区,粮食自己吃都不够了。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仅人口膨胀,而且因为经济的发展,当地大量的良田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树养蚕,或者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以至于江南的粮食需要从外地输入。 明朝对于江南的描写是“地阻人稠,半仰食江、庐、楚、安之粟”。 比起江南地区,两湖地区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围垦运动,大量的湖泊水域消失,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康熙三十八年皇帝上谕: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清朝的时候,湖广地区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才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那时候江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枢苏州,市场上来自湖广地区的稻米到处都是,“湖广米日至者不可胜数”,江南地区的核心苏州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当然,湖广能够成为明清时期的天下粮仓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大面积的湖泊消失。 湖广地区的农业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围垦湖区的基础上的,这也导致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水患更加频繁,破坏性更大,这就是“湖广熟天下足”的由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