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冰可能引发“脑结冰”,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等。高发人群包括偏头痛、心血管病人群等。建议适量食用冷饮,选择合适时间,避免极端温差,使用吸管,并关注身体信号。

最近,有些朋友反映吃了冰之后会出现不舒服、头晕的症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中年女性身上,因为天气炎热,她买了瓶冰水解渴,结果喝后出现了剧烈的头痛。医生指出,这种情况被称为“脑结冰”,可能是脑梗塞或血栓的风险信号。
因此,在夏季大家普遍喜欢食用和饮用冰品的情况下,希望能提醒大家注意,并分享一些缓解这种症状的方法。
1
什么是脑结冰
"脑结冰"是一个非正式的术语,通常不用于医学文献,但它可能是用来描述一种由于食用过冷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的暂时性不适感。
头痛
食用过冷的食物后,头部可能会感到疼痛或刺痛,尤其是在颈部后面或前额。
头晕
可能会有短暂的眩晕感,感觉整个头部都在旋转。
恶心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恶心或想要呕吐。
消化不良
食用冷食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的症状。
面部或肢体麻木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感。
有些资料指出,“脑结冰”并非规范的医学术语,更准确的称呼应为“冰淇淋头痛”。
了解脑结冰的症状和原因有助于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避免因食用冷饮不当而引发不适。
2
诱发“脑结冰”的高发人群
偏头痛人群
本身有偏头痛的患者,饮用冰水可能会刺激他们的头部,从而触发头痛发作。
心血管病人群
特别是那些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当遇到冷刺激时,可能会出现血管收缩和痉挛,这可能会导致危险的情况。血管在寒冷环境下收缩,血压升高,可能会引发心绞痛或脑出血。
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的肠胃通常较为脆弱,除了可能引起头痛外,冷食还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肠胃炎。
体内寒湿较重的人群
体内寒湿较重的人,如表现为虚寒体质的人群,他们可能本身就容易被关节痛、痛经等问题困扰,因此更加不宜受到冷的刺激。
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患者血管已经处于较高压力状态,冷食可能引起血管的快速收缩,增加头痛和血压波动的风险。
血液循环不佳的人群
血液循环不佳,尤其是脑部血液循环不畅的人群,可能在食用过冷的食物后感受到更强烈的反应。
3
夏天这样做 远离“脑结冰”
适量食用冷饮
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冰淇淋或其他冷饮,以减少对口腔和血管的冷刺激。
选择合适的时间
最好在饭后一小时或正午到下午3点间食用冷饮,避免空腹或剧烈运动后立即食用。
避免极端温差
剧烈运动后或身体大量出汗时,不要立即食用冷饮,以免造成血管快速收缩。
使用吸管
使用吸管食用冷饮,可以减少冷食直接接触口腔黏膜的面积。
注意冷饮的温度和成分
选择温度适中、成分天然的冷饮,避免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饮品。
注意身体信号
如果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应该及时调整,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应该及时就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