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封建时代的礼仪规范极为严格,除了行为举止有诸多规则需要遵守,语言和书写也有不少限制,“避讳”就是其中一种。《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所提到的:“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基本就是封建社会在避讳时需要遵从的大原则。 所谓避讳,其实就是指在语言和书写中不能直接提及君王或者尊长的姓名。举个例子,前几年我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算得上是少数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剧中的主角梅长苏在为一本书做批注时为了不直接书写自己母亲的名字,特意将字减了笔画。结果这本书被静妃无意中看到之后,就开始对梅长苏的身份起了疑心。

▲梅长苏剧照 01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避讳的事,清朝时期兴起的文字狱很多,就是由避讳而起。康熙年间,在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经因为直接书写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没有避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责。整个出版到买卖的环节中株连了数百人,其中有70多人被判处死刑。雍正年间,查嗣庭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维民所止”为科考题目,结果“维止”二字被人附会为将“雍正”二字“砍头”,结果查嗣庭不但死后被分尸,连儿子都被朝廷给杀了,更是祸及其他家人。 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因为他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闲”字,母亲的名字是“海棠”,所以杜甫所有的诗中都没有用过“闲”字,他也没有写过海棠。不过比起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贺来,杜甫已经好得多了,他只是在写诗时不能用一些字而已。而李贺因为避讳居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中有一个“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

▲科举考试画像 02 不过在明代,避讳制度却相对宽松一些。但是在不同的皇帝当政时,也有不同的规定。当时的《大明律》是这么规定的:“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笞。若为名字触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个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按照这个规定来看,如果使用发音相同和形状相同的字,那么不算犯讳。如果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而书写,言语中只用了一个字,也不算犯讳。朱元璋当政的时期,避讳制度相对比较严格,例如“元宝”中的“元”和“朱元璋”的“元”是一样的,当时的元宝就全部改成了“通宝”。

▲朱元璋剧照 朱棣当皇帝的时候,除了将“无棣”这个地方改名为“庆云”,其他的也没那么讲究。在朱棣之后,明朝的避讳制度就更为宽松。例如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等皇帝的名字,其实都有比较常用的字,但是在明代留下来的公文中可以看到,并没有特别需要避讳的。朱瞻基更是在自己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宣布,不需要对自己的名字进行避讳。 03 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执政的时代,有一些避讳,但也不是非常严格,例如紫禁城内的“厚载门”就没有改名字,不过大臣张熜为了避讳倒是自请改名,皇帝给他赐了个名叫做“孚敬”。但是这也是在嘉靖十年发生的事,可见嘉靖皇帝对于避讳也没有要求得十分严格。

▲嘉靖皇帝朱厚熜剧照 总的来说,在明朝时期,皇帝们对于自己的名字,并没有要求臣民十分严格的避讳,在明万历皇帝之后,要稍微严厉一些,但是总的来说比起其他朝代来说已经好很多了。 不过明朝的皇帝都姓朱,“朱”与“猪”同音。就算其他的字这些皇帝们不在意,然而猪这种主要用于宰杀食用的动物,当真是避无可避了。总不能让百姓吃一口猪肉都得担心掉脑袋吧。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很是为这件事伤了一番脑筋,不过后面他想出的办法的确令人佩服。

▲家猪照片 首先,老朱家肯定是不能改姓氏的。那么就只有让猪改名字了,朱元璋甚至还打算将猪称作“肥肥”。但是后来有一位大臣提议,改为“豕”(发音为shi)或者“彘”(发音为zhi),朱元璋也就欣然同意了。 结语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类来源,朱元璋向来务实,不可能让大家不杀猪甚至不吃猪肉,所以才改了猪的称呼。不过他的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却干了不让人养猪的事儿,朱厚照曾经下令,全国不能养猪也不能吃猪肉。但是这个规定实在太难执行,所以也没能坚持多久就不了了之了。 参考资料: 《公羊传·闵公元年》 《大明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