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来注重思想传承,重道而轻术。所谓“道”即指道统和思想,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清朝时期除外)。相比之下,“术”指的是技术,尽管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但这些技术在中国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技术人才地位也远不及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导致许多优秀的技术被埋没,技术发展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关注。

古代中国涌现出众多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但真正被大家熟知且堪称科学家的却寥寥可数。宋代的沈括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奇才,甚至可以说是狂人,因为他涉足的科学范畴太广泛了。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一部自然科学、工程工艺方面的笔记型科学论著,是他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所著。全书30卷,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医学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记录了北宋时期科学发展的高峰。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学、军事等社会科学内容。从下面的图片中,你就能领略沈括丰富而领先的科学知识。

沈括不可多得,他在自然科学、社会学、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造诣。尤其是在古代中国这个不太注重科学的社会体制下,他的全面学识显得尤为宝贵。然而,尽管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沈括的品行上却存在一些缺陷,即捕风捉影的检举。他检举的对象是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苏东坡苏轼,而苏轼差点因此丧命。

沈括比苏轼年长五岁,两人同在崇文院任职,却在政见上大相径庭。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深受王安石器重。而苏轼则是保守派司马光的拥趸。在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奉命巡视浙江的农田水利,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两人政见虽然不同,但苏轼却毫不介意,热情款待沈括,只论诗词,而沈括却怀有不同心思。

浙江之行归京后,沈括将抄录的苏轼新诗进行详细“注释”,将其中“影射”、“发泄不满”的词句突出,指责苏轼“无君臣之意”。例如,苏轼描写桧树的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沈括解释为“世间已有皇帝这样的飞天之龙在,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求蛰龙,作何居心?”如此恶意解读,令人深感愤慨。这最终导致了“乌台诗案”的爆发。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在谢恩表中指其藏有讽刺朝政之辞,御史李定也跟进,指控苏轼四大可废之罪。最终,苏轼的100多首诗被认定为藏有“暗讽之语”,他险些丢掉性命。幸而因太祖规定“除谋逆之外不杀大臣”而幸免,最终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因案情源于御史台,御史台上有多种柏树引得乌鸦驻足而得名“乌台诗案”。

一个人往往具有两面性,全面兼备之人不易寻觅。沈括在自然科学、社会学、军事等方面有着卓越造诣,但在检举揭发苏轼一事上却表露出其人品瑕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