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读起历史,总有人感叹,果然是成王败寇,胜利者总被歌颂,而失败者往往被贬低。诚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谈及三国那段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历史,功败垂成的蜀汉英雄,千年来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得到了高度评价,而之所以如此,离不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成功塑造了一大批蜀汉悲剧史诗色彩的英雄人物。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具有穿越时间的影响力,以东汉末年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逐鹿中原为主要故事,塑造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流传到今天,几乎是家喻户晓,同时,大多数人都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正史,对三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也以《三国演义》标准,而其实,《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对《三国志》进行了大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小说,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读《三国演义》,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罗贯中是偏爱蜀汉集团的,在他的笔下,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智多近妖,关羽张飞赵云个个都是忠贞神勇,义薄云天等等,可以说,罗贯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蜀汉人物,他们生动形象,并且极具有英雄色彩。哪怕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刘备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还未“还于旧都”就出师未捷身先死,威震华夏的蜀将们一个个牺牲或再无力回天,……桃源梦想,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最后都在安乐王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里烟消云散。那么,罗贯中用意何为呢? 如果单单从文学创作技巧上而言,罗贯中这样写不可谓不独具匠心。讴歌胜利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塑造成功英雄也总是很轻松的,但是,这样的故事,就好像是一杯水,一样就能见到底,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用别人没有的视角去写一段历史,用伟大的失败者给整个故事去增添悲剧色彩,一来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二来悲剧往往给人更大的冲击力,留下深刻的映像。从后来的事实看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的确如此,后人记得更多的,的确是蜀汉英雄,白帝城托孤,姜维死无全尸等等,都曾经令人揪心。

文人的笔,往往书写文人的情,一个好的创作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蕴藏的感情。曾经有人试图从政治角度去分析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为什么偏爱写蜀汉的英雄,可是由于罗贯中在历史上具体事迹等被记载较少,很难得出一个定论。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以另外的角度推测他的用意。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又是南迁人员中的一个,从为数不多的记载里来看,他仕途失意,之后纵情山水,结交了一大批说书人,杂剧作家为好友。等到他动笔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历经沧桑,阅历世事,对人生和历史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罗贯中写历史人物,就不会单纯的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了,他会去反思,他会去思考,失败者为什么而失败,而成功者又为什么会成功,到底是人为的过错,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没有人知道,罗贯中在读《三国志》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把主角定位于一群历史政治角逐的失败者,他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历史的另外一面,有时候是即使失败者,他们也曾经为了梦想而奋斗,他们也曾经热血沸腾,奋斗到最后一刻。

历史之所以会不断发展,是因为每个时代,总有人心怀梦想,有追求,有竞争,有冲突,然后才有有改变,有进步,有完善。如果一成不变,如果没有你追我赶,很难打破现状,只会停滞不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用不一样的笔法,不一样的心思,写出来这个事实,他在用蜀汉的悲剧,含蓄委婉的表达,胜利者和失败者,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有的人心怀家国天下,有的人想要名垂青史,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是他们敢于奋斗,勇敢的向一个也许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进行挑战,即使失败了也是英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