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整个封建时期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各个氏族支撑着,简言之就是如果你的家族里有一个人是朝廷命官,那么你的整个家族都会做官,相反的,如果你出身寒门,就注定了你的整个家族都是穷苦的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阐述。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总会出现几位德高望重、敬业爱民的好官,他们不贪污受贿、不欺压百姓,且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今天,笔者就要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位清官。

笔者想用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引出这位伟大的清官。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朝廷命官,深得皇帝重用,升迁为礼部尚书,又同时监管翰林院和詹事府。同年秋天,为了一块宅基地,他的家人与邻居争吵,都闹到了本县县衙,但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时隔太久县令也断不清,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尽管县令知道他是朝廷命官。他的家人气不过就直接写信想让他利用权威助家人夺得土地,谁知他只写了一首28字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们看后自感惭愧,自动往后退了三尺,而邻居见状也颇为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于是有了著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很出名,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鲜为人知,希望大家这次记住他,他叫张英。

据史料记载,张英出生在安徽桐城,打小就爱读书也很用功,后来以二甲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及第,也轰动了整个乡,当时他的父母还设宴款待全乡的人。当时是康熙在位,康熙本就看重人才,有一次心血来潮就出了一张考题,来考察文武百官,张英因答案新颖、思维独特深受康熙青睐,直接升迁为日讲起居注官,后又升为翰林院学士。坦白来说,张英作为一个清官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这样如此富裕的人,谁都不会想到他竟然那样的清廉,分文不贪。不仅是在官场,平日里也很节俭,不贪图享乐、不劳民伤财,他的两袖清风贯穿他的一生又穿越古今。

张英本人就很谦虚不做作,行为低调,对周围的人无论是同僚还是家人亦或是佣人都很好,总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张英很有爱心,平日里生活节俭,总是攒下银两资助穷人,或是给予穷人食物、或是助病人以药石,还会资助贫穷孩子上学。别人总是说他太傻,但是他都一笑回之,不语。据说,在张英六十大寿之时,家里人都准备好戏班子,想要好好贺贺,毕竟是六十大寿,不可马虎。但是张英直接拦下拒绝大操大办,并命人把省下来的钱拿去做衣服,用来救济乞丐或穷人。张英他的名声流传千古,“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就是名声赫赫的张廷玉,同样也是朝中重臣,以保卫祖国为己任,征战沙场。整个张家都值得我们敬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