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 这是流行于古代民间的“俗语”,类似的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等俗语,主要强调的都是劝人“莫娶生妻”。那么,“生妻”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何在民间忌惮如此深,甚至形成了俗语流传于世呢?
“生妻”含义的历史变迁 “生妻”一词,见于史料,最早的一处应是“答苏武书”。 汉武帝时期,被赶至漠北的匈奴与汉朝之间,曾有过一次转机。匈奴新单于上位后派出使臣到汉朝朝拜汉武帝,还送回了一部分曾经被匈奴俘获的汉人使臣。 中原政权乃礼仪之邦,一向讲究礼尚往来,为了表示汉朝的大国风范,汉武帝决定派出使臣率队回访匈奴,将扣押在汉朝的匈奴俘虏亲自送回去。 苏武抵达匈奴之后,经历十分坎坷,他在那里见到了昔日大汉朝的叛将李陵,便暗中修书一封交给李陵,劝他随自己重返汉朝。 李陵乃李广后人,本是汉朝的得力干将,却因为在一次征战期间,被匈奴六万大军围困,被迫选择投降。原本李陵投降是无奈之举,却被汉武帝身边的奸佞小人说成是早有预谋,引来汉武帝的勃然大怒,灭了李陵三族。
从此以后,李陵断了归路,只能忠心于匈奴,苟活于异族。苏武劝其归汉,出于对汉朝的忠诚,却没能站在李陵的立场考虑。李陵收到苏武的劝归书信后,给苏武回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的处境和为难。 这封信,便是《答苏武书》。 在《答苏武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李陵向苏武诉说自己的处境,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年轻的妻子也已经改嫁,话里话外,李陵表示出自己无家可归的境地。 从“生妻”一词出现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最初的意思是“年轻的妻子”。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样的解释显然与俗语“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所表达的意思不符,俗语应该出现于《答苏武书》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妻”的意思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由最初的“年轻的妻子”变成“丈夫还活着的单身女人”。其实,在这段时期,“生妻”的意思类似于离婚的女人。这是“生妻”一词在历史变迁中的第二个意思。 除此以外,“生妻”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第三个意思:“被休妻的女人”。而这个意思也更贴切俗语所表达的含义。“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中的“生妻”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俗语出现的时间,也应该就是出现在这段时间。 “被休妻的女人”,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身份,因为在古代,女人虽然多为男人的附属,但男人休妻也不能随心随遇、无故休妻,必须有合理的理由才行。
古代对休妻的标准有明文规定,称之为“七出”,也叫“七去”,指的是七种可以休妻的条件。妻子只要犯下七出条款,丈夫就具备了合理合法遗弃妻子的权利。 当然,这种权力掌握在丈夫手中,只要丈夫愿意,即便妻子犯了七出条款,也可以继续生活,算是一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民不举官不究吧。 为何会出现“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这样的俗语呢? 从俗语所表达的意思不难看出,这句俗语表达出对“娶生妻”的极大厌恶。如果“生妻”所代表的是“被休妻的女人”,那么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古代犯了“七出”条款的女人,一般都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品行不端的女人,被厌恶也理所应当。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女子社会地位很低的封建社会,男子一方在婚姻这件事中占据极大的主动权。在妻子是否犯了“七出”这件事中,有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导致不少善良、贤德的女性,也因为复杂的原因背负上“生妻”之名。 例如:七出中的“无子”一条,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并不能轻易断言是女方的错误。如果是丈夫的身体有缺陷而导致无法生子,最终被扫地出门的也是妻子。这种情况下,女方就太冤枉了。 还有一种情况,夫妻二人明明十分相爱,且夫妻生活也很幸福,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导致他们在结婚的第一年没有生孩子。男方的父母若是不喜欢这个儿媳,也可以利用七出的条款赶儿媳出门,即便是丈夫不愿意也是不行的。
《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芸娘就属于这种情况,沈复虽然强势反抗,却奈何斗不过整个家族,最终导致家产被族人瓜分,夫妻二人净身出户的悲凉结局。
民间俗语一直以来都是民间多年的历史沉淀,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俗语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这句“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就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休妻”已然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这种歧视“生妻”的俗语,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环境,应该尽早退出历史舞台。
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追求幸福也是每个人的向往,只有这样,人类社会发展才会越来越和谐。只不过,那些古代的“生妻”们,在封建社会中受尽了白眼,令人回想起来,不禁潸然泪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