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小名寄奴,是魏晋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即赫赫有名的南朝宋武帝。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也算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了。

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继东汉之后,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西晋。 单从王朝取代上来看,刘裕跟司马懿的后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亡国仇恨。毕竟司马氏篡的是曹魏的江山,而曹氏篡的才是汉室江山。因此,说刘裕是为了复兴汉室江山,替先祖报仇,才将司马懿后代灭族,这个理由太过牵强。 而且,刘裕立国号为“宋”,说明刘裕,只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皇帝统治天下,并非是要光复汉室江山。 刘裕本身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他自幼家贫,曾经以卖鞋为生。但是,才能却非常出众。刘裕从军后,先后平定了孙恩叛乱,桓玄篡位,以及卢循、徐道覆发动的兵乱。他还曾两度北伐,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南燕和后秦。 刘裕在篡夺了东晋的江山之后,积极进行改革,抑制门阀豪强,救济战乱中的百姓;并减少徭役、赋税;禁止官吏们以官府的名义侵占农田、园地。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刘裕为刘宋第三任皇帝宋文帝的“永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世对于刘裕的评价,整体上还是非常高的。

刘裕一生最大的一个污点,就是屠杀了已经禅位的前朝皇帝晋恭帝,以及前朝皇室宗族的众多成员。 当时,非常流行图谶。刘裕篡晋前,流行两句谶语:“晋祚尽昌明,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两句谶语说的是晋朝的国祚到晋孝武帝为止,但是之后还要经历二帝的统治。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看一下史实就明白了。 晋武帝昌明死后,桓玄篡位,晋安帝被贬为平固王。东晋的实际国祚,已经终结了。 刘裕灭了桓玄,重新拥立晋安帝为皇帝。但是刘裕把持了朝政,晋朝的实际统治者已经换人了,此时的东晋只是一个躯壳罢了。谶语的预言一语中的。 刘裕为了尽快实现谶语的后半句,派人杀了晋安帝。晋安帝无后,他就拥立了晋安帝的弟弟晋恭帝。之后,刘裕顺利篡位,取代了东晋的统治,建立了南朝宋,开启了南北朝的时代。 刘裕之所以要杀掉已经退位的晋恭帝,也是由当时复杂的环境所决定的,最主要的是他的儿子尚且年幼。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为了巩固建文帝的地位,大肆杀戮将领大臣。

东晋时期形势更加复杂,权臣众多,从立国时的王氏、谢氏家族,到后来篡位的桓氏家族。而刘裕自己也是篡位,才成为了皇帝,这让本就草根的刘裕非常不安,时时刻刻都担心有人借拥立司马氏为由,走他自己拥立晋安帝的旧路,卷土而来。所以,他才要斩草除根。 刘裕的措施就是彻底灭掉晋恭帝的后人,只让晋恭帝养女儿,有了儿子则杀死,并尽量除去其他的司马氏宗亲。最后,晋恭帝不肯自杀,刘裕派人用被褥闷死了晋恭帝。而刘裕也在晋恭帝死后的第二年去世。 刘裕在位期间,还削弱藩镇的力量,增强中央集权,并严控军队。凡是出兵讨伐,都由朝廷调拨,事毕,军队都交还朝廷。可见,刘裕内心是有多么的彷徨不安。 刘裕这点,又和赵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何其的相似,只是赵匡胤相对仁厚了一些,毕竟后周郭威和柴荣对赵匡胤有恩。但是,赵宋为了防止兵变再次发生,严控兵权,重文而抑武。

至于司马氏的灭亡,纯粹是司马一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都是何等的狡诈阴险。但是西晋武帝之后出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闹起了“八王之乱”。司马一族自己人把自己人打成了残废,导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五马南渡”,晋元帝开创了东晋的统治。 而东晋,又是权臣当道,先有王氏,后有谢氏、桓氏,接着又是刘氏,众多皇帝都只是傀儡而已。好不容易出了个稍微有点作为的晋孝武帝,任用谢安,进行改革,迎来了东晋的最后一次复兴,结果却因为逞口舌之快,对自己的张贵人说:“汝以年当废矣。”意思就是,你的年龄大了,到了废弃的时候了。结果当晚就被张贵人一怒之下所杀。司马家的皇帝,真是让人无语至极。 而孝武帝之后的晋安帝,比晋惠帝司马衷还惨,“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晋安帝不会说话,也不知道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如果不是晋恭帝经常在旁边照顾维护,估计晋安帝早死了。晋恭帝虽然隐忍聪慧,可惜,刘裕势大,他已经无力回天了。因此在禅位时,他很坦然:“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只是他没想到刘裕最后会斩草除根。

司马懿的后人,在东晋末年,多为桓玄、刘裕所杀,能够存活下来的,应该也是非常边缘的旁支小宗了。史书中都不加以记载,说司马懿后人被灭族了,也是有道理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