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羽死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随后刘备对长子刘封痛下杀手"这个标题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仿佛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情即将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关羽的离世、诸葛亮的神秘11个字,以及刘备对长子刘封的决断,交织出一幅充满情感和权谋的画卷。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旷世传奇,揭开那个时代的谜团,感受历史巨变中英雄与命运的交汇。


       一、长子刘封屡次拒绝关羽求援,荆州被占是关键
       当时关羽在前线与曹军激战,局势危急,多次向成都发出援军请求,希望身为养子的刘封能率军前来增援。然刘封不仅置若罔闻,视关羽如无物,屡次拒绝其援军请求。关羽为人刚猛,向来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又极为看重荣辱,被刘封如此对待,心中必定极其愤懑。
       刘封之所以屡次拒绝关羽的请求,一方面是因为瞧不起关羽这个外来养子,不把他放在眼里。刘封为刘备嫡长子,备受关爱,自幼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性情也有些骄纵。他看不起像关羽这样的外来之人能有何作为,因此对关羽的援军请求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刘封担心如果自己率大军离开成都,会给予政敌可乘之机。作为太子,他必定心思缜密,深谙朝堂险恶。如果亲率重兵离开京师,势必有人会在自己不在的时候进行某些动作,这是他所要防备的。这样的考量证明刘封政治头脑过人,不过过于深陷其中,也因此失去了远见卓识。
       然而,刘封终究还是短视昧大义,不顾战场生死,沉迷于江湖故交之中。关羽面临重围危在旦夕之时,刘封不但袖手旁观,还要防着身边的政敌,实在可鄙!如果刘封能及时醒悟,亲率大军支援关羽,当可一举击溃曹军,重创魏国国力。那时蜀汉的威望定能传遍天下!


       正是因为援军迟迟不至,导致关羽不得不亲自抽调驻守荆州的部队前去增援,这才给了东吴可乘之机偷袭荆州。荆州的丢失,正是刘封不出兵救援的恶果。刘封放任家人失陷,于情于理说不过去。照此架势,若他日真的继承皇位,只怕汉室江山难以为继!
       此时的刘备已然届老,正值动荡之年,本应聚焦大局,稳定人心;偏偏在此时丢失荆州,无疑是雪上加霜。刘封作为嫡长子,不仅没有发挥带头作用,反而一心只图内斗,政治手腕远不如诸葛亮,军事才能也比不上关羽。
       仗着自己身份跋扈不知收敛,导致大好局面从指间溜走。这无疑触怒了刘备,亦令诸葛亮大为光火。刘备此时终于意识到,一心宠爱刘封的自己也有失误,这么无能的人,若日后继承大统,难保不败坏刘氏江山。


       二、诸葛亮言语中的深意令刘备警觉
       得知刘封的所作所为已经直接导致关羽身死荆州沦陷后,诸葛亮没有立刻提出报仇夺州的军事方案,反而冷冷地说了一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这11个字中的深意,令在场的众人顿感棘手。刘封此时已经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胃口和为人,连关羽生死都不放在心上,只图谋私利。今后当权,只怕要大开杀戒,以除异己、独揽大权。到时候臣下这些敢言直谏、忠心耿耿之人,只怕难逃一死!


       而且此时天下大势正在见变,曹操死后,曹丕弑君篡位;孙权也肆意扩张,有吞并江东之势。刘备必须尽快完成北伐中原,以争夺天下。如果刘封日后当政,定会荒废国事,任凭山头起火,只顾享乐政敌。那时辛苦打下的基业,定会毁于一旦!
       依诸葛亮之意,此事影响不止荆州和关羽。倘若日后刘封不知检点,想要专权朝堂,那刘备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只怕三年不到就要化为泡影。因此此时必须立刻除掉刘封这个隐患,以绝后患。
       这11个字中蕴含的深意,令众人纷纷变色。更何况诸葛亮素来深思远虑,此言一出定有其理。刘备也立刻想透,意识到刘封的不轨野心终将成为隐患,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白费,于是毅然下令处死了自己的长子,以示决心。可见为人君者,大义灭亲可以,枉顾山河社稷则不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备雄才大略的气度!


       三、魏延得知刘封被杀,深感后患无穷
       与刘封为人性格相似的魏延,在得知刘封被诛后,也深感局促和后怕。毕竟他性格狂妄,多次违抗主公刘备的调令,也曾引起不少同僚的不满。如今刘备都能下定决心亲手杀死骨肉,那么自己这个外人想要善终,岂非痴人说梦?
       魏延平日里跋扈不服管教,仗着武艺高强几度违抗调遣,早已被许多同僚暗中牢记。如今看到刘封的下场,这些人定会趁机在刘备面前数落自己,以达到谋害自己的目的。一旦刘备信以为真,只怕自己也难逃一死!


       其实魏延也不是全无优点,他重情义、为人刚烈,这些品质都是主公刘备所看重的。奈何他狂傲不群,处事不够细致圆滑,因此屡屡得罪同僚。如果他能像诸葛亮那样深谋远虑,也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只因魏延不能克制自己的脾气,最终使他失去主公的信任,成为同僚除掉的靶子。
       事实上,魏延的结局也正如自己所料,在诸葛亮去世后没多久,他的狂傲自大和不合群之气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被同僚们联手算计杀害,而且连尸体都未留下,可见他遗臭万年。从某种程度上说,魏延死有余辜,但也令人不胜唏嘘。


       四、低调稳重方能长远,性格决定命运
       通过这起令人唏嘘的历史事件,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为人处世还是需要低调稳重,狂妄自大和目无法纪的人,常常很难长久站稳脚跟。刘封和魏延都是当世猛将,本可立大功,但最终却葬送在自己傲慢难驯的性格上。
       如果说刘封还死于自己父亲刘备的决断,那么魏延的死更显得无妄之灾。作为五虎上将之一,魏延不乏支持者,他性格老实,重情义,本不应令太多人讨厌。若不是他骄横跋扈,自视甚高,将自己视为第二个关羽,自然不会引起同僚怨恨,导致被孤立无援而亡。由此可见,稳重低调的为人,对官场生涯至为重要。


       反观诸葛亮与刘备两位君主,一生低调内敛,处事圆滑,善于团结人心,因此能居高位数十年。即便有过失,也从未失去群臣的支持。正是这种稳重的为人,让他们在乱世立足,并成就一代伟业,令百姓铭记千古。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下,低调稳重始终是立身之本,而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永远也不会变。刘封和魏延的惨死,正是对我们最好的警示。史料记载他们猛勇无前,若非狂妄至极,本可大有作为,奈何被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叹息!希望我们能汲取历史教训,警醒狂妄自大之心,处事更为稳重,始终不忘初心,方能长远!


       结语
       我们从这段历史可以汲取的教训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狂妄自大的心态。不管你有多大的作用,没有谦卑稳重的心,都很难长久立足。
       刘封和魏延本可大有作为,最终却因狂傲而令自己人生败于一旦。即便你天资特殊,权力地位较高,也绝不能因此而目空一切、自认为是非不分。历史无数次证明,真正伟大的人,永远怀有一颗谦逊之心。这个道理,他们都没有认识到。
       所以,但愿通过这段历史的启示,我们能时刻警醒,戒骄戒躁,内心保持谦逊,处变不惊。这是立身之本,也是立足社会、立足人生的必修之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刘封和魏延的覆辙,享受人生的真谛和长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