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被广泛接受。不止是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在我国古代,歌舞之风更是普遍盛行。如远古部落的图腾乐舞,礼制下的西周六代舞等等。

有汉一代,更是歌舞艺术飞速发展,逐渐走向繁荣、成熟的时代。歌舞在汉代社会中, 是人 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娱乐活动。

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喜爱歌舞。这与汉代社会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促使汉代歌舞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歌舞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钟鼓齐鸣而舞,楚国舞蹈的延续

汉代舞蹈主要构成元素来源于先秦楚国,是对楚国舞蹈的继承和发扬。

据楚辞等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可知,楚人长于歌而擅长舞,在宴饮之际、盛典之时,往往是竽瑟狂会而歌、钟鼓齐鸣而舞,甚至酣歌恒舞、纵情恣意。

汉代的女性文人是歌舞表演的主要参与者,往往也是其中能歌善 舞的杰出代表,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从而与歌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以善舞著称,并因此得到刘邦的宠爱,足见刘邦对歌舞的热爱。

受到汉高祖刘邦的影响,汉代宫廷雅乐逐渐得到改进,而民俗类歌舞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高祖对歌舞的热爱,也促使乐府得到扩建,乐工增加,朝会、宴飨等的歌舞形式得到创新。

如《郊庙十九章》,即是对以往郊庙音乐的改进,打破了郊庙等音乐枯燥统一的特点,促使雅乐形式得到进一步丰富。

汉高祖刘邦热爱舞蹈,不仅将《巴渝舞》引入汉代宫廷,而且热衷于举办歌舞盛宴。无论宴请宾客,还是皇族嫁娶,都需要以大型舞乐助兴。当时展现出一片天下升平,君民同乐的景象。

这促使百姓热衷于舞蹈,官员也广泛搜罗具备舞蹈技能的歌舞伎。而“歌舞相属”等社交形式的出现,也促使士大夫都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能力。

“歌舞相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另一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大小官员任何场合都可以相邀舞蹈,这说明汉代社会有着普遍的舞蹈意识,舞蹈流传广泛,贵族阶层也自觉参与其中。

《盐铁论·崇礼》载:

“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

寻常百姓之家,如果有客人光临,都要以乐舞“百戏”来娱乐宾客。百姓尚且如此,当官的人家,这种类似的娱乐活动当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由此可见,汉代歌舞舞蹈是随着汉代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并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君民同乐。

这既是对楚国歌舞形式的继承,又是对以往歌舞形式的创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特征。

二、雄浑大气,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舞蹈特征

汉代盛行的舞蹈有盘鼓舞、巾舞、袖舞、建鼓舞、巴俞舞、灵星舞、俗乐舞等等。如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赵飞燕身轻能为掌上之舞,唐姬善为抗袖舞等。

汉代舞以其雅俗同赏的特点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俗乐舞。俗乐舞中融合了大量的杂技技巧,促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技术与艺术交融,不仅难度较高,而且观赏性极强。

随着文化的交融,汉代歌舞首先呈现出开放交融的舞蹈特征。《后汉书》载: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这为中原舞蹈和西域之舞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其中,民间舞蹈形式逐渐挣脱以往舞蹈规则的束缚,充分吸纳了多民族多地区的艺术特点,促使舞蹈形式更加丰富。

尽管汉代宫廷舞蹈的完整形式未能流传至今,但是从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拂》、《巾》等歌舞形式中,都能看出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

西汉时,长沙定王刘发在参加宴会时,舞姿笨拙,缩手缩脚。再问起缘由时,刘发回答由于封地狭小,难以回旋。

刘发将情感寄托于舞姿中,通过对舞蹈进行再造,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体现了汉代舞蹈的开放性。

其次,汉代歌舞具有对比鲜明的舞蹈张力。在汉代出土的舞俑中,部分舞俑的造型十分独特,让人感受到舞者当时快速舞动的状态,而 部分姿态缓和,动作优美。

而部分舞蹈画像中,舞者之间或呈现出分散状态,或呈现出集中状态,让人感受到舞蹈者之间默契的配合。

在汉代男乐歌舞中,男性舞者通常舞姿矫捷,动作雄健。这种特点在《巾舞》中,尤其明显,舞蹈者需要技巧性的发力,舞动长巾,促使长巾形成圈纹、波纹等各种形态。

部分舞者甚至能腾空舞巾,在展现出精湛的舞艺的同时,带给人独特的艺术体验。这种巾舞与袖舞的效果完全不同,能够展现出男性的力量美,以及长巾挥动的艺术美。

稳健与灵活相配合,对比鲜明却不冲突。

最后,汉代歌舞以舞寓意,具有形态之美。在汉代舞蹈中,舞蹈表演通常需要利用乐器以及服饰提升舞蹈表达效果,并实现情感与信息的传递。

如衣袖既具有装饰的作用,也是舞蹈的道具,在舞动一衣袖的同时,舞蹈者需要确保衣袖舞动效果能够与整体舞蹈和谐一致。

而舞蹈者的腰身需要与舞姿协调一致,展现出形体美,并表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形态。

另一方面,汉代歌舞的情感传递为单纯的歌舞赋予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如高祖刘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赵如意为太子,遭到吕后和张良等的联合阻挠,刘邦只得作罢。而戚夫人则借助歌舞抒发感情。《史记》载: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汉代的歌舞特征开放融合、对比鲜明且以舞寓意,这种交融性和开放性,体现在舞蹈和人之间的联系,促使汉代人借助歌舞抒发情感,形成统治阶级和平民能歌善舞的繁荣景象。

三、飞天向往,多功能表达的舞蹈文化内涵

“歌舞相属”是汉代娱乐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在士大夫等宴饮时,需要通过舞蹈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舞蹈甚至成为宴会礼仪的一部分。

以舞相属具有严格的规则,需要按照规则进行。在以舞相属的过程中,主人与客人可以隐晦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态度。

《后汉书》记载,蔡邕被贬,太守王智在宴会上邀请起舞,蔡邕以不接受的方式表明了对王智的态度,蔡邕离宴而去。

这表明汉代歌舞不仅具有社交功能、礼仪功能,还具有思想表达功能。以舞的形式表现了汉代文化的特点:即雅致,又含蓄。

在寄托给歌舞的情感中,飞天是汉代人民对天空的向往。这在汉代的其他艺术形式上有所体现。

如汉代雕刻中的雷纹图,带有动物翅膀的图案等,都体现了汉代人民对飞天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对上天的敬畏,同时,也是对神仙一样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代歌舞舞蹈不仅将这种思想展现在舞蹈形态上,还展现在舞蹈音乐上。汉代舞蹈音乐的节奏具有韵律,通过节奏变化带动舞蹈情节的推进,生动体现出当时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其中,龙凤作为舞蹈参照,在舞蹈动作以及服饰上都有所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男性舞者动作灵活有力,翩若游龙。

而女性动作在飘 逸灵动中带着畅达,给人通透之感,仿佛翱翔天际的凤凰。

这种思想观念与当时的信仰具有直接的关系,是思想渗透到文化中,转变文化形态的直接表现。这对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飞天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语

汉代歌舞舞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能够发觉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

由汉代歌舞可以窥见汉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这对当代促进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