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考古专家对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战国中山王墓,进行了统一的考古发掘活动。这场考古活动一直延续到1978年才最终完成,其中一共出土了19000余件战国文物。
       在这些文物当中,带有铭文的器具一共有50多件,其中最重要的三件,分别是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嫡子圆壶,这三件文物被合称为“中山三器”。让它们从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的,不是特殊的形制,而是上面的铭文。


       这三件器具上铭文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小篆早上100多年,因为其特殊的美感和书写方式,它们被命名为“中山篆”。中山篆的出现,为我们研究战国历史,以及文字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山三器”上的铭文总共有1094个,除去其中重复的字,一共有五百余个。这些篆书和我们平常所看到的篆书差别很大。


       一般我们看到的篆书,都是线条古拙浑厚的,充满了遥远的厚重感,但是中山篆的线条极其纤细,瘦硬且挺拔。这样线条极其细瘦的文字,被刻在青铜器具上,没有丝毫的浮弱之感,仍然带有浓厚的金石气。


       从法度上来讲,这些篆书的文字结体都很规范,横平竖直,圆转流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器具将它们刻在青铜器上的,并且还能篆刻得如此灵动自然,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仅如此,这些青铜器是存在弧度的,但是不论弧度怎样变化,这些中山篆好像都是被写在统一的界格之内,大小齐平,排列整齐,规范且统一,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文字是来自2500年以前。
       除了篆刻的难度,在具体的书写上,中山篆带有明显的装饰性特征。比如它会将字头中间用四条相互平行线条形成对称四方形,“臣”字中间变为椭圆形等。


       这些特殊的处理打破了齐平均匀的字内空间,明显就是为了装饰用,而这种瘦硬挺健而又带有古法厚重的篆书风格,放在今天依旧非常符合我们的审美,所以中山篆才会被称为是“最美古汉字”,随便一个字拿下来,都可以当车标。


       汉字是唯一被发展出了装饰性质的文字。在中山篆被发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在此之前的甲骨文、篆书、隶书,人们对它们的书写都只是为了客观实用,并未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书法中的这种审美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在魏晋时期才有的,而中山篆的发现改变了我们的这一认知。
       对于中山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