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4名将,曹魏的数量最多,多达9人,如果加上张绣,就是10人。其中两句是“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里面提到的“两夏侯”和“二张”说的是曹操手下的两个姓“夏侯”的武将和两个姓“张”的武将。其中“两夏侯”分别是夏侯惇和夏侯渊,“二张”分别是张辽和张郃,
       令人奇怪的是,明明张辽、张郃两人武功比夏侯惇、夏侯渊两人高,却排在两夏侯后面,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三国24名将排名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
       各种排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是由于创作者精心研究的原因,三国24名将排名也不例外。如“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读起来很顺口,丝毫没有违和感,如果换一些人,或者这些人的顺序换一下,读起来便会很拗口。“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这句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二,两夏侯是曹操的本家,宗亲大将,而二张只是外姓将领,曹操更信任宗亲大将。


       曹营之中,主要分为曹魏宗亲大将和外姓将领。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分别是曹魏宗亲八虎骑和五子良将,其中宗亲八虎骑分别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夏侯惇和夏侯渊是八虎骑之中的前两位,张辽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一,张郃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四。此四人都是曹营之中的名将,张辽等外姓将领比曹魏宗亲大将更有本事,但是曹操更信任宗亲大将,重用宗亲大将。外姓将领一般作为宗亲大将们的副将,打仗冲在最前面,但是功劳却是宗亲大将们的,如果战败,也是外姓将领们善后。如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在两军阵前斩杀后,张郃临危受命,收拢残部,抵挡住刘备军队的进攻,才没有一溃千里。


       其三,夏侯惇、夏侯渊两人的官职比张辽、张郃两人高。
       对比一下同一时间,两夏侯和二张四人的官职高低,也可以判断出谁更厉害。夏侯惇是曹魏宗亲领袖,相当于族长,他德高望重,深受曹操器重。他可以独当一面,如公元194年,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夏侯惇留守濮阳,他和荀彧、程昱为曹操保住三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拜夏侯惇为大将军。大将军相当于元帅,掌握曹魏的所有军队。
       夏侯渊也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曹操征讨张鲁,拿下汉中后,他回到北方,任命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留守汉中,负责西面的战事。


       同时期,即公元220年,张辽才被任命为前将军,才独当一面。在此之前,张辽一直跟随曹操出战,如官渡之战,征讨袁谭、袁尚,即使是著名的大破乌桓之战,张辽也是在曹操的指挥下作战的。张辽原本是吕布手下大将,在吕布死后,他才归顺曹操,成为曹操手下得力干将。
       张郃,原本是袁绍手下大将,他在官渡之战后,归顺曹操,为曹操南征北战。但是张郃一直是作为一员战将,在前面冲锋陷阵,他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例如,张郃跟随曹操攻河北,讨伐袁氏兄弟,跟随夏侯渊平定凉州,跟随曹操夺张鲁的汉中。在定军山之战中,张郃作为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副将,和蜀军交战。在夏侯渊战死后,张郃代理主帅,收拾残局。


       在曹丕称帝后,张郃才升迁为左将军,但依旧是宗亲大将的跟班,如他跟随曹真对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他在这次战斗中,在街亭大破马谡。后来,曹真死后,张郃又成为司马懿的副将,抵御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总之,张郃一直都是副将。
       因此,两夏侯的官职比二张的官职高,排在前面理所应当。
       结语
       三国24名将中,两夏侯分别是夏侯惇和夏侯渊,排在第11、12位,二张分别是张辽和张郃,排在第13、14位。由于以上三个原因,两夏侯的名次排在二张前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