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助餐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实惠、安全可靠、营养健康的助餐服务,日前,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一文件有何亮点?将为上海老年市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何种提升?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亮点一:助餐供给更为丰富

据介绍,2019年,上海出台相关文件,使得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经过纳入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长者食堂近350家、老年助餐点约1500个,日均供餐能力超20万客,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实现各街镇、居村普遍覆盖,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

而新出台的《实施意见》,则明确了“保障基本,分类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样发展”的助餐服务基本原则,提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即构建设施布局合理、服务功能优化的城乡助餐服务网络;培育优质服务品牌,强化服务监管,提升服务质量。至2025年,全市社区长者食堂数量将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达到2000个,日供餐能力达到25万客,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实施意见》强调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老年助餐服务供给,主要是加大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包括继续在街镇层面建设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以及在居村委层面布设更多老年助餐点。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参与助餐服务,优化配送服务,利用互联网物流平台、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参与为老年人送餐。

亮点二:注重提升适老化体验

在《实施意见》中,另一大亮点是提出老年助餐服务的适老化要求,包括硬件设施、场地环境、餐食供应等多方面。提出按照本市相关标准规范助餐服务,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尤其提出,建立全市统一的老年助餐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对优秀的社区长者食堂和运营商给予表扬激励。

《实施意见》规定了加强服务管理的相关要求,包括:加强对助餐服务场所的信息登记和标识管理;加强智慧化管理,建立老年助餐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鼓励通过智慧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用餐便利等;鼓励集体用餐配送企业(中央厨房)运营社区长者食堂,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以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提升服务水平。

例如,去年黄浦区充分利用老字号门店在辖区较为均衡的布点,集中打造“老字号长者餐厅”。在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成立了“老字号助餐联盟”。突出“适老化”,是“老字号长者餐厅”区别于普通餐厅的独特之处,着力打造“三个专属”:进行专用桌椅、无障碍设施等适老化改造,打造老年人就餐专属区域;精准把握老年人的消费喜好和口味偏好,设计推出老年人专属配餐;企业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给予满减优惠、错峰折扣等各种老年人专属优惠,切实提升了老人的就餐体验。

亮点三:折扣补贴覆盖更广

据了解,本次《实施意见》最大的突破,是对助餐服务场所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老年人用餐补贴和送餐费用补贴等予以明确。

上海老年助餐服务的优惠政策,通常是采取折扣与补贴两种方式。前者以往只针对本市户籍老人,而许多常住上海的外省市户籍老年人同样也有助餐需求,《实施意见》提出,为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温度,各社区长者食堂对于本市户籍老年人和常住本市的外省市户籍老年人,给予同等优惠折扣。

而后者的调整,则旨在解决另一个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有许多上海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在户籍所在地居住。而各区域的老年助餐补贴,以往都是只覆盖本地户籍老人,这就造成了这些人户分离老人不能在居住地享受优惠就餐补贴,想要享受福利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吃饭。

对此,《实施意见》规定,为保障同一区域老年人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明确本市户籍的人户分离老年人,按居住地标准享受补贴,所需经费由居住地承担。这就意味着,上海老人可以在任何区域,享受到当地的助餐补贴。

据悉,从4月起,市民可申请按居住地标准享受补贴,方式包括“随申办市民云”App的线上端口,以及各“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平台的线下渠道。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