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是说在君王身边就好像在老虎身边一样危险,毕竟许多君主都有“疑心病”,时不时就担心自己的臣子会造自己的反——尤其是一些“开国功臣”,他们功高震主,更容易令帝王生疑,总是要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够获得一个“善终”。
就如同萧何,如果不是当年有一个瓜农的上门提醒,他就差点落一个不幸的下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提及萧何的时候,许多人想到的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这是说一个人的成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或者同样的事情,这里的萧何正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最初他混迹于市井、不事生产、不肯经商,成日里无所事事,四处蹭饭为生,但偏偏他又“心比天高”,每天佩戴着刀剑想要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样一个人倘若生活在和平年代,多半只会成为一个让人看不起的闲人,不过对于韩信而言,他生在了一个有机会建功立业的“乱世”之中,而且他还遇到了能够赏识他的知己。
一开始,韩信曾投奔项梁、项羽,不过都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刘邦入蜀之后,韩信投入刘邦麾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受到重用。
尽管当时夏侯婴、萧何都十分赏识他,但由于长时间没能得到重用,韩信就收拾行囊逃走了。
刘邦从长安到南郑,已经有数十位将领逃跑,因此原本他对于韩信的逃跑也不太重视,可萧何知道韩信逃跑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去追赶韩信,这就有了“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
不过,一开始军中的人并不知道萧何是去追韩信了,还向刘邦报告说萧何逃跑了,惹得刘邦大怒,毕竟萧何是他的“左右手”,要是萧何逃跑了,对刘邦的影响很大。
当萧何回来后,刘邦就质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回答道,他并没有逃跑,而是去追韩信了,还告诉刘邦,韩信“国士无双”,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就一定要和韩信商量大计。
最终,刘邦采纳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也确实如萧何所言,韩信在得到重用之后屡建战功,证明了其“国士无双”的军事能力,就连刘邦都曾说他“不如韩信”,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
可韩信虽然是一个军事上的奇才,但他在政治上并不如意,在项羽死后,刘邦几乎是立即收夺了他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后来,韩信还被人诬告谋反,刘邦也不管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就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此后,韩信心中的怨恨和不满与日俱增,成日装病不参加朝见,躲在家中闷闷不乐。
后来韩信还和陈豨勾结,企图谋反,当时刘邦正亲自率兵去平定陈豨的叛乱,吕后得知韩信准备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并发动他们来袭击自己后,就找来萧何商量该如何处理此事。
萧何先是派人假称刚从刘邦那里回来,说陈豨已经被处死,群臣都要前去祝贺,又欺骗韩信说,就算生病也勉强去祝贺一下。
韩信一直十分信任萧何,于是就入宫“祝贺”,结果被吕后早已埋伏好的武士绑了起来,在长乐宫将其斩杀。被自己信任的人所欺骗,最后还丢掉了性命,这就是“败也萧何”。
在萧何帮助刘邦除掉了这个“心头大患”之后,刘邦和吕后对其大加赞赏,还给了他更多恩宠。
功高震主,瓜农上门提醒
刘邦在得知韩信被诛杀之后,十分高兴,当即下令封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还派出500士卒、一名都尉来作为萧何的护卫。
这显示出萧何颇受刘邦的恩宠和眷顾,也令萧何很快成为了朝堂上的“红人”,萧何自己也十分得意,毕竟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时刻,前途一片光明。
在听闻萧何拜为相国之后,众人纷纷上门贺喜,萧何在府内大摆酒宴庆贺,可就在大家都喜气洋洋之时,有一名“怪人”突然登门。
说他是“怪人”,是因为在所有人都前来恭贺萧何之时,这个人却穿着一身丧服登门,好像是来吊丧的。
见到这么一个身穿素衣、脚踩白履的登门,侍卫们当然以为他是来“砸场子”的,拦着他不让他入内,萧何看到此情此景也感到十分“晦气”,想要追究一下这个怪人破坏相府内气氛的“罪过”。
可还没等到萧何追究,对方就抢先开口,警告萧何,说他的祸患已经开始了,他就要“大祸临头”了。
换别人在“大喜的日子”里听到这么个消息,肯定会不高兴,不耐烦地将人赶走,不过萧何却没有这么做,反而疑惑地问道,他现在已经丞相,深受圣宠,而且他为人处世一直小心谨慎,也不妄自尊大,怎么会“大祸临头”呢?
前来劝诫萧何的人也不是一般人,他名叫召平,是秦朝时的东陵侯。根据历史记载,他本名邵平,被封为东陵侯后负责看护秦始皇生母赵姬的陵寝,而后秦朝灭亡,他又恢复成为了一介平民。
于是,邵平就在长安城青门(即霸城门)外种瓜,相传邵平所种的瓜皮薄瓤红,味道甜美,在长安十分有名气,又被称之为“东陵瓜”,还一直被后世文人所称颂。但简单来说,现在的邵平,就是长安城外的一个瓜农。
那为什么瓜农邵平认为萧何是大祸临头了呢?他的理由十分充足,邵平说,皇帝在外南征北战,而您在后方留守朝中,没有人会来攻打你,给你500士兵又有什么用呢?
邵平认为,刘邦赏赐500士兵给萧何,是因为韩信刚刚谋反,刘邦担心萧何也有可能会谋反,所以才派出500名士兵和一名都尉来监视萧何的行动。
听到此话之后,萧何立即明白了邵平的意思,他对于刘邦的疑心心知肚明,曾经,是韩信“功高震主”引起了刘邦的怀疑,而现在韩信已经死了,下一个可能“功高震主”的人就是自己,而如果自己再不收敛,那韩信的下场也可能是自己的结局。
想到这里,萧何不由地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即询问邵平接下来应该怎么办。邵平献计说,萧何应该推辞不接受封赏,再拿出自己的财产献给皇帝作为军费,这样刘邦就会高兴。
萧何听了之后觉得十分有道理,第二天就依照邵平的计策而行,果然令刘邦十分高兴,又对他大加称赞了一番。
很明显,刘邦的态度已经表明邵平的想法正是刘邦内心的“写照”,他赐给萧何500人,表面上是赏赐,实际上是监视,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就能够轻易“解决”萧何。
原本,刘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疑心病”,不过,萧何的“懂事”让刘邦暂且打消了疑虑,也给了萧何“挽回”的机会。
小心谨慎,终得善终
不过,虽然萧何过了这一关,但还有别的难关在等待他,因为刘邦对他的疑心并没有完全消除。
因为到了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出征平叛,但在出征期间,刘邦多次派人询问萧何每天都在长安干什么,对萧何的动向十分关注。
而使者每次都回复刘邦说,皇上带兵出征,萧何像过去一样捐出自己的家财给军队筹集军备物资,还安抚鼓励百姓、体恤民生。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刘邦每次听完之后都默不作声,似乎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刘邦的反应传到萧何的耳朵里后,萧何又一次敏锐地感到事情有点不对,此前萧何捐出家财供给军队令刘邦十分满意,可现在为什么刘邦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了呢?
于是,萧何找来自己的门客商量对策,其中一个门客思考了之后告诉萧何,他即将面临着“灭族之祸”了。
门客一针见血地指出,萧何已经身居相国之位,对于汉朝的建立也有极大的功劳,可问题在于,现在萧何已经没有“加官进爵”的余地了,而他又继续体恤民生、鼓励百姓,更是笼络了人心,这就是让刘邦疑心的地方。
在听了这话后,萧何立刻明白了门客的意思,现在刘邦在前方打仗,以刘邦的疑心来看,当然会担心萧何趁着他不在的时候“趁虚而入”,起兵谋反,如果真的这样,刘邦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所以刘邦才会忧心忡忡,经常关心萧何到底在干什么。
尤其是,萧何在进入关中时就深得民心,至今已经十几年了,老百姓对萧何都十分爱戴,但萧何还在不断“谋取”民心,难免会令刘邦怀疑自己的天下还稳不稳固。
实际上,“收买民心”这件事情应该是皇帝做的,而他作为相国,太受爱戴也是一种“功高震主”。于是,萧何就听从门客的建议,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自污名节。
萧何开始强行以低价购买百姓的房屋、田地,还向百姓发放一些我们现在所说的“低息贷款”获取利益,毁坏自己的名节。
这些事情虽然在百姓眼中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刘邦在知道了之后却显得十分高兴,暂且放下了对萧何的疑心。
不过,萧何的难关并没有就这样过去,因为在刘邦平叛班师回京之时,老百姓拦住了刘邦的御驾,还上书高发萧何的种种劣迹,说萧何以低价强行购买了自己的房屋、田地,数量“以千万计”。
于是刘邦在抵达京城后,将老百姓控告萧何的书信都交给了萧何,还说萧何“获利于民”,让萧何自己向老百姓“谢罪”。
萧何趁此机会为百姓请求刘邦开放上林苑——上林苑是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宏伟,萧何认为长安土地狭窄,为百姓请求进入上林苑的空地内耕作,而且还指出老百姓打完粮食所剩下的秸秆刚好可以作为上林苑中禽兽的草料。
这件事情是为了百姓着想,但却惹怒了刘邦,刘邦认为萧何是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才提出这种“非分”的要求,于是就将萧何关押了起来。
而且,刘邦还觉得秦朝时期李斯当宰相时,有成绩就归于皇帝,有过错就自己承担,而萧何现在却要自己向百姓“讨好卖乖”,当然应该治罪。
不过,最后刘邦还是在王卫尉的劝说下,释放了萧何。王卫尉说,萧何为民请求不过是做了宰相的分内之事。
而且秦始皇就是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才失去了天下,刘邦听了之后虽然不高兴,但还是释放了萧何,还说萧何为民请命是“贤相”,挽回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声誉。
而萧何在被释放之后,为人更加低调,因为他明白,纵然是开国功臣,在皇帝的江山永固面前也是可以随时被牺牲的,这从刘邦得知韩信死后“且喜且怜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刘邦对于韩信的“怜悯”,是怜悯他悲惨的结局,曾经韩信是他的左右手,他的宏图霸业离不开韩信的辅佐,对于失去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刘邦自然是怜悯的。
可在怜悯之前,刘邦先是感到高兴,而且他更多的是感到高兴。因为韩信独揽兵权、骁勇善战,势必会威胁到皇家统治,就算刘邦对其打压、排挤,但他仍旧会担心韩信“振臂一呼”,起兵谋反,而韩信死之后,这个隐患就再也不存在了。
所以,刘邦才会在韩信死后,对有功的萧何大加封赏,所以我们才说刘邦的高兴是多于怜悯的。
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些,萧何才会更加低调谨慎,甚至不惜自污名节,就是为了保全自己乃至全族的性命。
最终,萧何的谨慎也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善终,刘邦病逝后,太子刘盈继位,萧何继任丞相,并参照秦法制定了汉律九章,成为了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
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汉惠帝赐萧何谥号“文终”,也算是保全了他和族人的平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