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未来有没有成就?按照曾国藩的方法,只需要考核一点

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解读《曾国藩家书》系列之23:一个人的未来有没有成就?是可以预测的,按照曾国藩教给他的弟弟们的方法,只需要考核一点即可,那就是看其志向是否坚定。曾国藩找到这个方法的时候,他在仕途上还没有任何成就。当时的曾国藩已经32岁,进入官场仅仅两年时

举人考不中进士能做官吗?可以是可以但也有一些硬性标准

最近有读者发来私信说清代时祖上出过一位举人,在期墓碑上写有“登仕郎”,具体做过几品官不清楚。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登仕郎”并非官职,而是朝廷的一种封赠,算是荣誉性质的。按清制,凡是九品的(含从九品)的皆封登仕郎。但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却是值得注意的

隋朝有一糊涂大臣,传口谕忘内容跑回去问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赏

前言太庄严的朝堂,太浮夸的权谋,仿佛只能容纳那些出身高贵的臣子。那些庸庸碌碌,平凡朴素的人,又岂能在这个圈子里立足生存?足智多谋的英主有过,也不是没有;手握重权的奸臣更不在少数。然而这些人的故事总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太过于精明强干。那么我们的生活

尚书晋升大学士难度有多大?如果是汉臣,至少要具备三个硬性标准

按照清代官制,凡大学士出缺,例在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中开列请旨。不过这一规定比较笼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不是六部尚书都有资格进入候选名单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尚书几乎都没有机会入阁拜相。那么,尚书升任大学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大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进士、举人最高能授予什么官职,最低又能混个几品?

进士初次入仕最低授予什么官职?举人初次入仕最高可以授予什么官职?这两个问题是读者私信提问的,希望御史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关于进士、举人授职的内容,此前写过很多,鉴于御史发布的文章数量过多,翻阅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就旧话重提,与诸位聊聊相关方面的话题。先来说进

王阳明两年连升六级:心平静了,环境就变了,运气也来了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除了追求圣道之外,对其他一切都看淡了,心态也越来越平静了。境由心转,心无杂念之后,环境就不一样了,官运竟然也突然来了。两年不到连升六级,从正七品到了正四品,速度惊人。01官场转机不可预测沉浮的官场总是令人捉摸不透,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因

六部有五个郎中地位高收入多,虽然只是正五品,但权力不比侍郎小

清代的文职京官系统中,中坚力量是各部的司官,即正五品的郎中以及从五品的员外郎,据不御史的大致估算,郎中、员外郎的数量应该在500人左右。比较而言,郎中是一司最高长官,地位略高于员外郎。别看郎中品级不高,但是实权极大,皆分管某一领域的具体事务,甚至有些部门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