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究竟靠的是什么?

秦地为何粮多?

粮多

先讲个故事,公元前647年,天下大旱,紧邻秦国的晋国闹饥荒,田地干涸开裂,百姓流离失所,灾情十分严重。晋国向秦国求救。秦穆公了解晋惠公为人,知道他素无信义。但秦穆公怜悯晋国百姓,认为灾年里当权者不会吃苦,苦的是百姓,虽然国君混蛋,但百姓是无辜的,于是答应借粮。这《左传》中记载的鲁僖公十三年的故事,史称“泛舟之役”。 泛舟之役一波三折,后来发生了许多离奇的转折,这里不展开讲。我们在开头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在灾情如此严重的条件下,秦仍有粮可以借出。这一方面虽然与秦的管理统筹有关,但同时说明,秦地的粮食是多么丰饶。

秦的甲骨文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午字,“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下半部是两棵稻谷,象征成熟了的庄稼。这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

渭河、泾河、洛河及无数支流冲击形成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抵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北北山,古称八百里秦川,至今仍是陕西粮仓。

我们从地图可以看到,渭河从西到东纵贯整个平原。当时秦国送粮到晋,走的就是水路。秦国粮食沿渭水,入黄河,再由黄河转入汾河,再经汾河、绘河,到达绛都。

这条水路由渭河主导。渭河加上泾河、洛河及数条支流形成的水利灌溉系统,是八百里秦川粮食丰富的保障。

冲积平原上,黄壤肥沃,冲积土中的养分结合当时较好的植被环境,养分还比较充足。且黄壤土质疏松,特别适合在当时铁器未大面积使用的情况下开垦耕种。这样看来,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这是古人称大关中地区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原因。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当时关中的土缘虽好,但因为水多,也常常受水患,但秦通过人力的开垦和发展,才保证了关中天府之国连年的发展和稳定的局面。秦地航运,也在年年进步,这是人力与科学的集中体现。

秦地从西周王朝开始发蔚县,这里有丰富且先进的农业积蕴,使初秦的农业是在较高的基点上发展的。

地利

而在远古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远比现在要好。

古书记载,春秋前后,陕、甘之间的陇山一带森林广袤。旧函谷关道路两侧“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日”, 当地百姓修盖房屋从上到下完全使用木板,古称“板屋”, 荀子说,秦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可见林木资源有多丰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简单解释两个数据,“什三”是指30%,“什居其六”,是指60%,这里的意思是说,关中地区占了天下60%的财富,人口却不过30%,所以富有,人均GDP高。

除农业之外,秦国境内的山地矿产资源丰富,关中周围的山脉铜矿、铁矿含量丰富,有制造武器等战略物资的便利条件。同时玉石、丹砂则给为秦带来商业贸易上的财富。八百里秦川之外的西北外围,还有发达的畜牧业,所以秦地民殷国富是家里有矿来支撑的。

草书“秦”

外扩

不光家里富有,秦还不忘找机会往外扩资源。

当时秦土地包括现在的的陕西一省和甘肃东部一些地方,主要产粮区只有关中平原。物资虽富,但地域不足,称“小富”。小富并不能偏安。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取其财富,秦才确立绝对领先优势。

我们看巴、蜀给秦带来了什么。

先说巴蜀盐井,盐是古代硬通货,巴蜀之盐,为秦国带来丰厚利润。

此外,巴、蜀所在的四川盆地为江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适合农业生产,秦在巴蜀地区兴水利,修栈道,也促进这一地区成为秦农耕的另一块基地,与关中形相互补贴之势。且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工程,使巴蜀之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以上诸多水利举措。

除了国力大增之外,从战略上讲,秦取巴蜀更是改变了对楚国的战略态势。

在拿下蜀地之后,秦的版图和地理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地理位置的西、北、南三面都没有敌国,在防守上不需要部署太大精力。秦只需要注意东边就行,而和东边相比,秦在攻守显然更有优势。从防御攻击布署来看,秦占据了对楚的有利地位,在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秦的位置属于“第二阶梯”上,而东方六国属于“第三阶梯”,秦对于六国,是居上而下的战略位置。秦在东边和楚交界的地方,有三峡天险和汉水上游的山地,易守难攻。但若秦国沿水路向长江下游攻楚,却占十分优利的条件。

地险

八百里秦川的地险也将秦地易守难攻的优势放大。秦川中间低,四周高,平原与山地结合之处的山间谷地是天然关隘。“百二秦关”,指的是只需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百万之众的攻击。这讲的便是关中的险要。历史闻名的函谷关,处于关中通往中原的豫西通道上。函谷关道东自崤山,西至潼津,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号称天险。放眼整个战国历史,战事无数,函谷关只有一次失陷,足以说明这天险之重要。陕西和山西段黄河水流湍急,不便于大兵团往来,所以豫西通道是进兵的最佳选择。谁占有豫西通道,谁就占有绝对优势。而函谷关则是这条通道西段的咽喉。

此外,函谷之险在于林广木茂,函谷关道路两侧“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日” ,从秦汉到南北朝,函谷关一带松柏苍苍,遮云蔽日。《荀子·强国篇》中称道崤山上 “桃林之塞”,“松柏之塞”,是绝佳的藏兵之所。

这样的地形令秦国占尽好处。

处于不利之势时,秦只需秦守着关隘,就可将兵力挡在函谷关前,避其锋锐。《过秦论》中说,列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函谷关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而兵力处于优势时,秦可以骤然出兵,迅疾而至。公元前273年,赵、魏攻韩,秦出兵豫西通道救韩,只8天就到达目的地。

历史上几次有名战役无不印证这一道理。关东五国多次组团攻秦,秦以函谷关为守,以逸待劳。古代的攻城手段多靠人命堆积,常规方式是等围困等里面的人饿死。攻方在围城战里并不处于优势地位,相反,占据城池的一方,如果兵器粮食足够,多数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且函谷关不单是一个单一的防御关口,而是长达十余公里的防御体系,围攻成本更加大。联军久攻不下,形成外不进、内不和局面,最终解体退兵,劳民伤财。

人和

秦从版图大小来看,攻灭巴、蜀之后,秦的版图包括甘肃东部陕西、四川、重庆大部,在各国中占地最大。但促使秦力量强大的,不只是“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其内立法度,务耕织,上下一心, 历代君臣齐心协力,朝一个方向努力,不瞎折腾,才是统一的关键。

从穆公开始,秦注重人才的使用,例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这些不是秦国本地的俊才都被重用,这些人对秦的一系列改造对秦一统天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虽说地缘政治十分重要,地理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政治,生存条件与性格,但人和与人才的使用,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秦能统一六国,除了粮多地险,最重要的还是人心齐和人才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