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读的历史故事比较多,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猛人,他们堪称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们不但打仗厉害,能指挥千军万马。而且本人文采斐然,能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
比如说三国时代的曹操、诸葛亮,西晋的杜预,南北朝的羊侃,唐朝的颜真卿……他们不光在打仗方面,成就极高。而且在文化方面,也都有极高的造诣。
但同时,有意思的是,越往前的历史上,这样的人越多。但是越往后,这种文武双全的人就越少!
而且,尤其是从宋朝开始,文官和武将的区别,开始变得泾渭分明!在宋朝之前,大家讲究出将入相!文官也会打仗,而且能打的很好。武将也能做宰相,在中枢治理国家。
但是在宋朝之后,文官和武将,就直接成了两个职业。而这两个职业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再也无法轻易转职业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难道说,真的是后人不如前人?今人不如古人?
答案当然是否定!
其实在宋朝之后的历史上,并不缺真正‘文武双全’的人。比如说宋朝的岳飞、明朝的于谦和王阳明、清朝的左宗棠,都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不过,在宋朝之后,文官和武将之间,存在职业壁垒,这确实是真的。
至于说为啥现代人会觉得,历史越往后,文武双全的人就越少,这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人的精力,都比较有限,想文武双全注定很难。二是因为科举制出现之后,文武之间出现了非常大的职业壁垒,更不容易跨过去。而在这之前,儒家要学习的内容里面,也有很多打仗的东西。
至于第三,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我们对于文武双全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
想要真正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以上三个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先说精力原因。
在所有的原因里面,精力原因,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要知道,打仗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想要真正把这门学问学好,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而且需要有足够多的天赋。
最关键的是,想要真正掌握这门学问,往往还需要进行实战。其他学科的实战经验,或许只是多花点钱,就可以搞定了。但是打仗这种事情,实战是真的要打仗才行的!这就注定这种机会很难得。
当然,对于少部分绝世天才来说,可以忽略‘大量时间’这个条件。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将领,比如说霍去病!人家也未必就花了多少时间,去阅读军事书籍。但人家可能只是看了一眼之后,就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这种人,一般都是几百年才能出一次的狠人,出现的概率太低,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而同样,想要在文化领域,取得足够多的成就,也不太容易。哪怕是在古代,大家只学四书五经的时候,学习其实也没想的那么容易。
后世很多人认为,古代学四书五经,只是把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全都背下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古人不光需要通篇背诵,还需要理解其中的意思。然后,考试的时候,考的也不是默写和翻译。而是给一句话,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极具深度的文章!
想要真正把这篇文章写好,从千万人当中脱颖而出,那需要读海量的书籍。而如果想把这些书都读完,时间就注定很长。
与此同时,如果想再分心,去研究行军打仗的学问,那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就更多了,一般人根本就无法承受这个负担。
所以,精力和时间的问题,其实是阻碍大家文武双全的最大原因。相比之下,如果专精一道,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更容易当上大官。这样一来,自然就很少有人去追求这种‘文武双全’了。
至于第二个原因,科举制的出现,则是客观上的社会原因。
其实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儒家需要学习的典籍当中,其实是包括了军事内容的。不光有军事内容,甚至就连数学这种东西,也是存在的。
就比如说标准的儒家六艺当中,就有射箭和驾车,还有算数。这些东西,都是和我们后来认知当中的八股文考试,完全不沾边的。
所以,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大家其实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更近似于全面发展。一个顶级的大儒,在年轻时代求学的时候,往往也学过射箭,学过算术,学过兵法。这种学习经历,就让大家更容易变得‘文武双全’。
而且,在宋朝之前的很多时代,大家其实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比如说在东汉时期,就曾经多次有大儒,向皇帝上书,要求增加军事类书籍的学习。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担心后面的读书人,都只知道死读书,而对打仗一窍不通。
所以,在隋唐之前的古人,更容易出现文武双全的狠人。因为他们上学的时候,本来就是文武两道一起学习的。
但是在科举制出现之后,尤其是宋朝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科举制出现之后,出现了专门的分类的考试。从这时候开始,科举和武举,开始直接分流了。科举考试,根本就不考军事类的内容。而武举考试,考的是兵法和个人战斗力,也不考四书五经那些深奥的学问。
因为考试不考,大家自然也就不用学了。从根本上来说,大家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但如果学到的东西,对自己没有用,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那谁还会去努力学习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宋朝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大一统王朝,存在严重的‘重文轻武’现象。在这种状态下,文人们往往就会轻视武将,本能促使他们,不愿意去学习军事类的知识。
这样一来,后来想要再出文武双全的人,那就更难了。
除此之外,大家对于文武双全定义的不同,也是导致这类人才很少出现的直接原因。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呢?或者说,文武双全的概念里面,文到底是指什么?武又是指什么?
所谓的文,指的到底是通读四书五经?还是在经学方面,拥有极高的造诣?亦或者是诗文天赋极高,可以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诗篇?
所谓的武,指的到底是个人武力,像吕布和项羽那样陷阵无敌?还是像诸葛亮那样,熟读兵法,打仗鬼神莫测?
这个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眼中,其实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说在东汉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理解的‘文’,其实是‘注经释文’,也就是经学方面的造诣。至于写诗或者写文章,这在当时被视作‘小道’。那些大儒学者,根本就不屑于去做这些事情。
就比如说曹操,在后世的眼里,曹操文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武能带兵打仗,统一整个北方,这当然算是文武双全。
但实际上,在曹操年轻的时候,曹操其实往往被大家当成‘没文化’的人。因为年轻时代的曹操,虽然读了很多兵书,也会写文章,但是他不懂经学!而不懂经学,在那个时代,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再比如后世那些文武双全的超级牛人,比如说王阳明和于谦。这两位明朝的大牛,在文化领域的成就,不用多说。人家都轻易捅了科举考试,王阳明还提出了心学思想。而他们在打仗方面,更是战果斐然,直接决定了明朝国运。
但同时,这两位牛人,他俩的个人武力,都不算高。至少,让他俩临阵杀敌,去带头冲锋,他俩肯定是做不到的。
所以如果按照个人武力的角度来判断,这两位超级牛人,也算不上文武双全。
当然,历史上总还是有一些绝世牛人,他们拥有过人的毅力和天赋。他们不光文章写得特别好,写字独成一家,打仗当世无敌,治国国泰民安,思想引领时代……
这样的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总共也没出过几个,似乎已经堪称完美了!
但同时,即便是这样的绝世牛人,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往往就不太好。至少,不可能像他们写文章或者打仗那么厉害。
所以说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是不存在完美的人。就算是历史上的绝世天才,终究也不可能真正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会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