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讲述三国故事时,我们常提起关、张、赵、马、黄等一众猛将。然而,在曹操麾下效命的高览和张郃,似乎鲜为人知,他们的故事也很少被提起。这两位河北四庭柱的成员,难道真的就如同荀彧所说,是“碌碌无为,不值一提”的庸碌之辈吗?
       一个能与虎痴许褚打成平手的高览,一个能与奋威将军张辽争锋五十回合不分胜败的张郃,我们似乎不应该轻易否定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当年在官渡大战中,高览和张郃表现出的异常勇猛,已经让敌我双方都相当震惊。
       之后虽然他们最终倒戈投降,但在曹营中仍受重用,被封为偏将军和东莱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那个乱世中经历起起伏伏,最终没能在历史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记?还是那句老话,成功都有它们的原因,而失败也都各有各的借口。


       一、官渡大战中,高览张郃武功令人震惊
       公元200年,鉴黄巾之乱和董卓之祸刚刚平息,北方群雄四起,各自称王称帝。最终形成以袁绍和曹操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对峙之势。这场且战且和的对峙在官渡达到高潮,双方大规模开战,被称为官渡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麾下有许多猛将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河北四庭柱”的四员大将: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尤其是文丑和颜良,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深受袁绍倚重。
       然而,在与曹军的交锋中,颜良和文丑都不幸阵亡。在河北四庭柱中,最让曹操头疼的变成了张郃和高览这对“铁枪组合”。


       官渡大战打响时,奋威将军张辽领曹军出战迎敌。张郃见状,也立刻跃马挑战。两人马战精彩绝伦,连斗五十回合,仍难分胜负。眼看张郃武艺不输,张辽也难取胜,曹操不禁暗自惊叹。紧接着,虎痴许褚挥刀杀入敌阵,直取高览而去。高览不甘示弱,迎头枪戟相向,两军又在一处厮杀开来。
       眼看高览和张郃的武勇足以匹敌虎痴和奋威,曹操意识到单凭张辽和许褚难以取胜。于是急令夏侯惇、曹洪两员大将各领三千军马,直取袁军要害。


       然而,高览和张郃的顽强抵抗让夏侯惇等人难以前行。最终,还是审配的精心布置让曹军陷入瓮中之势,只能败退回营。短兵相接间,虎痴许褚也无功而返。
       通过这一连串激烈厮杀,高览和张郃的武勇已经让敌我双方都心生忌惮、丧失信心。尤其是曹操,更是对这对“铁枪组合”充满敬畏之情。


       二、投降曹操后,仍获重用官职和封赏
       然而好景不长,在乌巢之战后,张郃和高览还是临阵倒戈,投奔了曹操。面对昔日死敌,曹操没有丝毫相让,反而对两人礼遇有加。张郃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则为偏将军、东莱侯,可见曹操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随后的混战中,高览和张郃更是与夏侯渊、张辽并肩作战,大开杀戒。尤其是高览,不仅得到赏识,还被委以重任,可见曹操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


       据《三国演义》描写,当初关羽在曹营时,也仅仅受封偏将军而已。而高览不但同样获取偏将军一职,还加封了东莱侯的头衔。由此可见,在曹营中,高览的地位丝毫不比关羽低,甚至还高上一等。
       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高览当年在官渡的杰出表现。一个能与虎痴许褚打成平手的猛将,曹操岂能轻易放过,自然会尽心笼络,力求重用。


       三、穰山一战,高览被赵云偷袭击败
       然而,好景终究难长。张郃和高览最终还是未能在曹营中立下太多汗马功劳,反而都死在了刘备大军神勇猛将赵子龙的枪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袁尚引发的官渡之战过后,河北局势已经大不如前。张郃、高览等人作为袁氏残部也渐渐转而依附其他势力。这时,刘备在徐州立足,渐渐壮大。张郃等人遂受曹操之命,率军五万前往徐州,欲将刘备生擒。


       然而刘备早有准备,迅速退保陈留郡的穰山。张郃一到,便与刘备部下刘辟交战。刘辟不敌,被张郃一刀斩于马下。此时只见高览后军忽然扰乱,一员猛将杀入,横枪直取高览。
       高览措手不及,被其一枪挑落马下,不幸阵亡。来人正是刘备麾下猛将赵云,在关键时刻救下了主公。张郃见高览被杀,心知不妙,也只得退兵。一场生擒刘备的战役就此落空,刘备得以成功脱险。


       四、高览败因何在?武力不及赵云?
       穰山一战后,张郃和高览都不幸命丧赵云之手,似乎印证了他们“碌碌无为,不值一提”的印象。尤其高览,更是被赵云一记偷袭,便丧失性命,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高览的武力就真的如此不值一提吗?我们来好好分析这场突如其来的偷袭,也许就能找出高览落败的原因。据记载,当时高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刘备,准备一举将其生擒。突然后军扰乱,赵云杀到,一枪将高览刺落马下。
       由此可见,高览全无防备,后方忽然遭到袭击,已经来不及抵抗,所以轻易便被击败。而且赵云使用长枪,距离最近,速度也更快,高览的大刀根本没有機会抡起,所以才会如此迅速地被解决。


       如果是两军对阵,正面交锋,高览是否就会如此不堪一击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官渡一战的表现来看,高览的武力绝不容小觑。正面交手,许褚都没能取胜,足可见一斑。
       所以,高览死于赵云的偷袭,更多是因为空城计得逞,自己大意所致。而其武力如果公平地与赵云较量,输赢仍很难定论。30回合应该不成问题,甚至持久战下也未必就会落败。所以,对高览武力的小视,实属误读历史,忽视了这位猛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五、强敌环伺,最终难逃命运悲剧
       可惜,三国乱世如麻,强敌环伺,高览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致命一击。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览的遭遇也并非毫无征兆。在投降曹操后,他与张郃一样,都没有立下太多汗马功劳,似乎一直在曹营中待遇平平。
       尤其到了官渡之战最终阶段,高览和张郃还曾被曹操安排与夏侯渊、张辽等猛将并肩作战。这无疑昭示了曹操对他们的戒心与猜忌,内心并不完全信任。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览想要在鼎沸的三国乱世中立足并不容易,最后也许难逃被人算计的命运。赵云的偷袭,只是这个悲剧的导火索而已。
       如果时运更佳,强敌更少,或许高览和张郃还能在曹营中渐渐崭露头角、立下汗马功劳。只可惜,强敌众多,野心勃勃的人太多,想要在这样的乱世求生,实在太难。所以,当赵云的长枪偷袭而至之时,象征着高览和张郃最终没能逃脱的,是这个时代的惨烈厮杀。


       结语
       三国群雄林立,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会忽视许多不那么响亮的名字,而高览和张郃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然而,仅凭一场战败或死亡,就否定一个人一生的波澜壮阔,实在言重了。高览和张郃也一样,他们的武艺和胆略,都曾让无数敌手胆寒;投降后的待遇,也昭示了高层对他们能力的肯定。
       最后的失败,也许不过是这个乱世的必然,我们又岂能轻易否定一个勇者的一生?所以,在提起三国历史时,我们也应给予张郃、高览这样的猛将以应有的关注和缅怀。如云长张飞在我们心中响亮,他们也曾是个时代不可忽视的风云人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