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自缢,上演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一幕。从皇帝职业素养方面来看,崇祯皇帝非常勤勉,这点已经被大家所公认。笔者要说的是,勤勉不代表有能力,以崇祯皇帝的能力,他做太平时代的天子完全合格。 如果让崇祯皇帝承担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工作,他越勤奋就越显无能。崇祯皇帝自缢确实值得大家同情,但造成他自缢的一连串事件,都被有意识地忽略了。崇祯皇帝确实想拯救大明,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多年的勤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崇祯皇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用人,原本有无数个翻盘的机会,结果全部让给他人。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发现了一个简陋的墓穴,墓中出土了一枚铜印,上面刻着“提督川陕总兵关防”,而铸造时间为崇祯十七年六月,墓主后被确认为樊一蘅。 显然,这个时间崇祯皇帝已经自缢,这显然不太符合史实的。我们在史书中找到了答案,据《明史》记载,“十六年冬,用荐起兵部右侍郎,总督川、陕军务,道阻,命不达。顺治元年,福王立于南京,复申前命。时张献忠已据全蜀,惟遵义未陷,一蘅与王应熊避其地。”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自杀前一年,他任命樊一蘅为川陕总督,而此时四川和陕西分别被张献忠、李自成占领,这造成这个任命令无法直接传递到四川。在崇祯皇帝任命樊一蘅为川陕总督前,原本是宁夏巡抚的他遭到弹劾罢归。 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皇帝这个任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崇祯皇帝为何要这样做呢?历史专家认为,这是崇祯皇帝为大明做的最后一点努力,堪称生平最后一计,崇祯皇帝内心已经决定准备南迁,仿效南宋。

崇祯皇帝是想过南迁的,条件也具备,朱棣当年迁都北京时,南京享有陪都的地位,而且南京还保留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换句话来说,祖先已经把你退路想好了。可惜崇祯皇帝实在无法说服大臣,加上内阁制度的原因,并不是崇祯皇帝一句话就能南迁,加上崇祯皇帝本人也不愿背上弃祖宗陵庙不顾逃跑的骂名。 最好的办法就是希望群臣有一个人提出南迁,有一个背锅侠,这样就好办了。可惜大臣们都不傻,大难临头各自飞,根本没人愿意做背锅侠。崇祯皇帝彻底绝望了,在最后一次商议是否南迁的朝会结束时悲愤地说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南明建立后,樊一蘅出任川陕总督。樊一蘅确实厉害,他接受这个任命时,张献忠已经占据了四川,除了遵义。樊一蘅以遵义为大本营,节制兵力多达20多万,一路势如破竹,取得了耀眼的战绩。从这一点来看,崇祯皇帝最后一刻看人还是比较精准的,可惜他南迁的想法未能实现,否则东西呼应也许会重新崛起。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