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互相征伐不断,时而甲国和乙国联合干丙国,时而乙国和丙国联合起来揍甲国,时而甲乙丙三国混战不已。各国选择和谁联合打谁、被揍了找谁帮忙,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看怎样的操作更有利于自己。不存在两国是不是盟国的问题。

而围魏救赵最终核心原因不是齐国根本不是要救的赵国,更不是围点打援,而是另有隐情,其实按照成语来解释围魏救赵来说并不贴切,围魏实际上是为了救魏国,而赵国已经在围魏之前战败了。

最初在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国关系很好,同进退,毕竟有一起有过分赃协议,而三家分晋也成为战国的开始,最初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率先进行了变法,魏国国力在战国初期成为了各国第一,可随着魏国不断对外扩张,与赵韩两国之间的矛盾急速加剧,甚至发生了韩、赵两国趁着魏武侯去世,魏国国内大乱的时候出兵伐魏,险些灭亡魏国。

后来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继位后,为了报复和扩张势力,接连不断进攻赵、韩两国,三晋之间的和睦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在桂陵之战开打之前,魏与赵两国都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魏国隐隐已经有了战国第一霸主的意思。

由于魏国的强大和咄咄逼人,赵国在公元前354年,进攻魏国的小弟卫国,卫国自然不是赵国的对手,一开始,赵军进展很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取了卫国重镇漆城和富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部)。如果赵国继续进攻的话,那卫国就有亡国的危险了。卫国被赵国吞并,最不高兴的当然是魏国。

魏国就派遣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急忙派遣使者向各国求援。

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部)之后,自然不能允许自己的小弟被赵国的占领,更关键的是,魏国也把卫国当成了自己嘴边不容他人置喙的肥肉。现在却眼看要被赵国摘了桃子,魏惠王当即下令庞涓领兵八万发兵赵国。

庞涓当即下令兵分两路出兵:

一路截断在卫国作战的赵军的归路;

一路由庞涓率领,直接黑虎掏心,直取赵都邯郸。

要知道此时的魏国魏武卒可谓是独步天下,根据吴起训练魏武卒的选择标准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也就是说,全副武装的精锐魏军,行军时速可以达到半天跑一百里路。兵力之强,是当时天下的头号劲旅。战况显而易见,赵国撑不下去了,赵成侯开始向齐威王求救。但实际情况是,齐国也怵魏国。感觉不是魏国的对手。

赵军主力此时在卫国,无法及时赶回,战斗力也不如魏武卒,此时庞涓率魏军主力军开始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急忙派遣使者向齐国和其他国家求援。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在收到赵国的求援后,展开了讨论,虽然也有反对意见,但几经商议之后,齐国觉得还得出兵救援,但不能直接救赵,因为直接救赵并不符合齐国的根本利益。因为从地缘上来考虑,齐国东边是大海,北、西、南三大强国分别是赵、魏、楚三国。对于南边的楚国,齐国放置了鲁、邾等小国做缓冲地带,此时齐楚国都是大国,两国相持于淮泗一线,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如果齐国要西进称霸天下,北边和西边的赵、魏两国自然是首当其冲。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杀的热火朝天,齐国不动一兵一卒,让他们两败俱伤,何乐而不为?这就意味着不管赵、魏两国在邯郸城下的你死我活,也不管魏国在卫国对赵国大军的包围圈,直接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齐国去卫国再分口汤。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并没有直接出兵救援邯郸,而是让邯郸坚守持续消耗魏军,然后齐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向南联合宋、卫两国进攻襄陵,一路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去救援赵国,这样就让魏军疲敝,齐国拿下襄陵也能增强实力,不过结果却是出乎了齐国的预料。

无他,判断错了,原因就是还低估了魏国,在田忌和孙膑率军到齐魏边境的时候,魏将庞涓已经攻克了邯郸,现在正在解救卫国,这个时候田忌想要直接救援卫国,孙膑阻止了田忌,他对田忌表示,要想解开一团乱纷纷的丝线,应该小心的用手去解,而不能紧紧地握着双手使劲去拉。孙膑的计划是:

第一步:先去进攻卫国的战略要地平陵,并且故意失败,让魏国人认为齐军没脑子,对齐军产生轻视之心。

第二步:派出轻装精锐部队奔袭大梁,这一仗齐国人不保留实力了,所以魏惠王把庞涓叫了回来。

最后,再设伏于桂陵,击败魏军主力。

孙膑计划核心就是在于,此时魏国与赵国互相争斗,魏国最精锐的士兵一定全部都被派到了国外,年纪大的、身体虚荣的、过于疲惫的肯定都留在了国内,现在带兵迅速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冲击魏国薄弱的地方攻其必救之地,在这种情形下,魏国只能会放弃攻打赵国,回兵救援,这样齐国既解除了魏国对赵国的包围,也使得魏国遭到了削弱。更关键的是齐国是以逸待劳,而魏国是疲惫之师。

田忌依计而行,率兵直扑大梁,庞涓则连忙率军回援。在其撤退回援之时,孙膑一方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分军队佯装与魏军交战,故意示弱使庞涓轻敌,另一方面,孙膑则率领主力在桂陵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围魏救赵这个计策的本身,考验的并不是战略战术,而是人性。在桂陵之战中,正是由于孙膑一再的示弱,魏军才会轻狂自大到用少量的部队回援,又不提前做好战场侦查,结果就是魏军全线溃败。

与此同时,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赵,攻取了魏国的睢水、涉水等地。即便如此,魏国还是凭借着强大战力扭转了战局,魏惠王还在前352年调集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也不得不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国求和。次年,魏国迫使赵国在漳河旁边结盟,并将邯郸归还给赵国。邯郸归赵后,齐国也释放庞涓回国,回国之后,魏惠王继续让庞涓担任魏国主将。

但这场战争使得魏国空耗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战果。不仅耗费钱财,而且使得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声誉遭到破坏。《吕氏春秋》中评论这场战争,这样说道:“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疲惫,国家空虚,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魏国从此衰矣。”也就是自此以后,魏国就此衰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