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5日讯(通讯员 涂群华 李文杰 谢助民 记者 左伊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湖南永州市东安县大庙口镇舜皇山一带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乌饭节和牛王节。乌饭节前后,是当地吃乌米饭、品乌米粽的好时节。蒸的、煮的、炒的乌米饭纷纷亮相餐桌,各色乌米粽走俏端午市场。

这一天,既纪念目连救母,传递孝心,传承感恩;又缅怀舜帝南巡播德,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乌米饭、品乌米粽、不仅仅享受非遗时令美食,还是对绵长乡愁的回味。

大庙口乌米饭。谢助民 摄

乌饭节前,当地家家户户都会采摘乌饭树叶制作乌水,再精心烹制乌米饭,赶制乌米粽。一家人团聚,吃乌饭、品乌粽、祈安康、传孝道,既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又体验乡愁乡情,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孝道大义,升腾人间烟火气。

在大庙口镇屯里村,从农历四月初一开始,东安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饭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金玉和丈夫就忙着在舜皇山一带采摘10余种制乌饭嫩叶,洗净后将嫩叶捣碎挤压,用过滤后提取的汁液浸泡糯米,制作出乌黑发亮的乌米,再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成黝黑光亮,软糯滑嫩,清香可口的乌米饭。

“乌米饭营养、美味、保健,吃起来留有回味;乌米粽集乌米清香,粽叶芳香于一体,市场畅销。在乌米饭、乌米粽中,若拌入舜皇山土猪五花肉,则鲜香袭人,若改添本地土猪腊肉,则腊香扑鼻,可根据需求,加入不同的调味配料,呈现出不同的风味,现成了居民餐桌上的宠儿。”李金玉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他家至少要卖乌水、乌米各500余公斤。

李金玉采摘的乌树叶。受访者供图

李金玉表示,制作传统乌米饭、乌米粽,确保味道正宗,并非易事,比如乌米制作,光是采摘10余种乌树叶,每次就要翻山越岭采摘;采回的叶子,还要细细拣选清洗、舂压过滤取汁制成乌水,再拌进当地优质糯米制成乌米。

对乌米粽制作,更要在挑选好乌米基础上,结合做好五花肉腊肉等调味配料挑选、粽子包扎以及蒸煮等各环节工作,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乌饭养身,文化养心,乌饭文化通过创新传承拥抱现代文明,让流传千余年的非遗文化绽放新姿。 2015年,东安“乌饭制作技艺”被列入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李金玉销售的乌米。李文杰 摄

“乌水与糯米‘联姻’,催旺非遗经济。乌饭节前后,本村村民大都在市场卖乌米和乌水,有劳力的则赶乌米粽网上销售,全村大概能销售乌水1万多公斤、乌米1万多公斤、乌米粽2万余个,销售额达40余万元。”屯里村党支部书记乔伟表示。

“ 东安县是中国德文化之乡,每年过乌饭节的意义较好地诠释了舜德文化,吃乌米饭,品乌米粽,感受的不仅仅是食物层面上的‘乌米饭’‘乌米粽’,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乌米饭’‘乌米粽’,吃的是当地传统风俗,品的是慈孝、感恩,还有绵延不绝的东安德文化。”大庙口镇党委书记秦晓挺说。

近年来,东安县大力保护和传承乌饭制作技艺,充分挖掘传统特色美食资源,擦亮乌米饭乌米粽美食文化新名片,涌现出农庄、酒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乌米饭、乌米粽特色食品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并抓住全县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契机,让乌米饭、乌米粽“搭乘”电商快车,走进千家万户。

乌饭节期间,东安大庙口镇乌米、乌水、乌饭、乌粽销售额达400余万元,联动大庙口紫云腊肉、舜皇山野生茶、大庙口豆腐乳等非遗产品畅销,非遗经济销售额近1000万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米饭乌米粽有着较高的保存、记录价值,同时也有极大的提质空间,东安县将立足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更好地推动德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从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升乌米饭乌米粽的文化内涵,努力把乌米饭乌米粽打造成东安县传播德文化、饮食文化的亮丽名片,做大非遗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