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儒家的历史上,除了孔子之外,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大师就是孟子和荀子了,孔子、孟子、荀子也被并称为“先秦儒家三巨子”。基本上如今中国儒家最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来自于孔子、孟子、荀子。

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圣地,除了儒家始祖孔子之外,孟子、董仲舒、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儒家大师在孔庙中都有牌位。但奇怪的是儒家中唯一能与孔子、孟子比肩的荀子在孔庙中却没有荀子的牌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前,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基本相等,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列传》便将孟子和荀子并提。但从宋朝开始,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成为与孔子并列的“亚圣”,而荀子却大幅下降,最后连孔庙都进不去了,关键因素就是理学的兴起。

孔子去世后,儒家在思想上分成“性善”和“性恶”两派。“性善”认为“人性本善”,思想较为感性,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孟子。“性恶”认为“人性恶而伪善”,思想较为理性,主张以礼法制度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荀子。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性)是“恶”,而社会属性(伪)为“善”。源于人类自然属性的“欲”是不可能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教化,而是要通过礼法制度保持人的社会属性来控制,这也是作为儒家大师的荀子会教出了法家大师韩非子的原因之一。

另外,思想务实的荀子认为天道天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性”和“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仁义道德和礼法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因此荀子曾直接批评孟子“守旧”,也是少数正面评价秦国变法的儒家代表人物。

理学认为天理不变而源于天理的“性善”也不变,“性善”不变则仁义道德不变,仁义道德不变则纲常不变,这也是理学宣称“存天理而灭人欲”,主张礼法森严的理论依据。因为“性恶”就意味着仁义道德可变,所以理学当然拥护孟子的“性善”论。

正因如此,当崇尚“人性本善”、“天理不变”,过于理想主义的理学在宋朝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之后,荀子的地位自然也就是一落千丈,最后竟然连孔庙都进不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