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越是猛人,越是不能超越和复制,因为猛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但因为猛人的成绩太过于耀眼,架不住后人争相模仿他的成功路子。 比如,三国时代的割据军阀都希望从前人成功的案例中,寻找到可以复制和借鉴的经验,而他们都把模仿的目标不约而同地锁定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身上。
曹操官渡焚书 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爆发官渡之战。 关于官渡大战的过程不再赘述,袁绍失败后,曹操接管袁绍的老营,一并把金银财宝收拾搬走。 在“舔包”的过程中,曹操以外收获一批密信,是关于曹操底下人与袁绍的秘密信件。既然是底下人与敌人的密信,当中的内容自然是涉及背叛曹操投诚袁绍云云。 这种事处理起来很棘手,看与不看都是问题。不看的话,关乎忠诚的问题。看的话,恐怕牵连面太广,都时候不知道要处理多少人。 但是曹操聪明,他叫人把信件全部封存搬来,就地生火,全部当众焚毁,并对底下人说:有些人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我当时实力太弱小,自己尚且不能自保,大家替自己谋划生路也是人之常情。
曹操处理这件事的做法并不是他首创,而是效仿光武帝刘秀。 更始元年,皇帝刘玄点名叫刘秀去平定河北的叛乱,与冒牌皇室后裔王朗遭遇。 结果王朗部下凭借东道主的优势,死守钜鹿屡次抵挡住刘秀的进攻。双方对峙一个多月,战况没有丝毫进展。 后来,大将耿纯建议说,攻城是兵家下策,不如掉转枪头直取王朗的老营邯郸。一旦拿下邯郸,钜鹿便是一座孤城,王朗有再多的人马也无济于事。 刘秀听从耿纯的建议,留下一股人马继续跟钜鹿对峙,自己带着主力直扑邯郸,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获全胜。 王郎败逃后,刘秀在他的宫殿里搜寻有价值的东西,意外发现数千封部下与王朗的密信,密信的内容都是向王朗表忠心,或是表达对刘秀的痛恨。 刘秀没有继续往下看,而是把部将召集起来,当众把那些密信全部焚烧殆尽。 这一幕,被百年后的曹操学到手。曹操的官渡焚信,实际上是光武帝刘秀邯郸焚书的翻版。
刘备礼贤下士 既然刘秀这么厉害,学习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与曹操并称汉末双雄的刘备也是刘秀的门徒。 刘备最令人称赞的是三顾茅庐。为了聘请名师指点,五冬六夏冒着严寒酷暑去请诸葛亮出山,最终用真诚感动了诸葛亮,留下一段千年佳话。 实际上,刘秀才是“三顾茅庐”的原创作者。 刘秀在年轻时有位发小故交,名叫严子陵。此人是会稽余姚人,少年时候,刘秀与严子陵同在太学求学,属于同窗发小关系。因为两汉战乱不断,严子陵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名换姓游云四海。 刘秀称帝后,内心思贤若渴,希望广招天下贤士来辅佐自己,思来想去想到老同学严子陵。于是,凭借印象描绘出严子陵的画像,发至天下各州郡寻找严子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齐地的河边找到严子陵。
严子陵似乎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一个劲说你们搞错了,但是没有用,还是被一帮人抬上马车送到洛阳。 严子陵的学问很大,脾气也很大。到了洛阳后,白吃白喝白住。刘秀为了拉拢他,晚上跟他同睡一张床,严子陵故意把脚压在刘秀身上,试探刘秀的脾气。 后来,刘秀想让他做谏议大夫。严子陵果断拒绝,坚持要归隐过闲散的生活。刘秀犟不过他,只能顺从他的意思。 虽然没有游说动严子陵为自己的效力,但是刘秀依然善待老同学,在天下人心目中树立起一副明君圣主的形象。 再到后来,这一招被刘备学到,三顾茅庐请到大军师诸葛亮,成就割据一方的霸主事业。
袁绍雄踞河北 刘秀的本事绝不止于此,模仿他的人实在遍地都是。另一位汉末风云人物袁绍也是把刘秀视为学习标杆。 董卓进入长安后,因为要玩废旧立新,遭到袁绍的反对。公然翻脸后,袁绍再也不能在长安待下去,只能带领人马离开长安另寻他处。 一般来说,家乡是根据地的首选地。袁绍的老家是河南,但他却跑到河北割据起来。 像袁绍这种猛人,没做出一个决定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一帮能臣谋士帮自己出谋划策。因为河北背靠着黄河天堑,是最有利的天然屏障。 袁绍的决定与刘秀当年的路子如出一辙。
刘秀老家也是河南,但他的龙兴之地是河北,在他打造帝业的过程中,河北对刘秀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
袁绍也是看到刘秀成功的案例,想效仿刘秀再玩一幕“割据河北,称霸天下”的丰功伟业。
清代学者何焯在点评袁绍时,曾说:绍见光武资河北以定海内,故图据之。
不过很可惜,袁绍虽有刘秀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但终究是没有学全刘秀的全部技能,只能做到割据一方的程度。
有的人感觉刘秀在历史的存在感不强,能力也不够出众,但实际上,刘秀基本代表着平民逆袭的天花板。那些汉末猛人仅仅从刘秀身上学到一两项技能,便足以称霸一方,留名青史。可见,刘秀的“面位之子”称号不是白来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