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这句话是清朝散文家方苞所说,明末的时候,虽然朝廷腐败,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出了很多大将能人。卢象升,孙高阳,皆属此列。那么如果孙高阳如果不退休,他正的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吗?三点证明他若在大明也必亡无疑!

明朝末期天灾不断 历代征伐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军饷不够的情况,而到了明朝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尤为严重。因为明末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天灾实在是太严重了。陕西河南地区的旱灾水灾,每年都会出现,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饿殍遍地,这样的情况,怎么会有税款上缴。 那么明朝末年的天灾有多么严重呢?明朝末年的天灾,已经不是明朝地区,或者一年两年的干旱,而是地球的历史性变化,根本是人力不能改变的。明朝的末期的天灾是属于“小冰河期”,地球上每次冰河时期都会发生大量物种的灭绝, 而明末的“小冰河期”,导致了气温的骤降,达到千年最低,万年第二低,百万年前十低,崇祯继位的时候,达到了气温的最低。这就是当时的气候状态,因此那不是明朝的灾难,是当时整个生物界的灾难。

气温骤降导致的结果就是北方不降雨,南方大暴雨,不是干旱就是暴雨,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灾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瘟疫,这是连锁反应,非人力所能控制。如果这个时候明朝粮食储备充足的话,还可以补救。 但是明朝中期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开始改变,明朝中后期,粮食紧缺,国库空虚是跟当时气温逐步降低,有很大的关系。农业受到重创,蝗灾紧随,能吃的都被吃完了,一个孙高阳难道可以对抗当时的整个自然环境吗? 孙高阳做不到,卢象升做不到,崇祯也做不到。满清当时的生活,肯定也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比中原地区更冷,所以他们才会不断的侵略。但当时的满清属于游牧生活,这样的话,他们受到的冲击会比中原地区小一些。这些都是当时天灾给崇祯带来的难题。

议和被道德绑架 在那个时候议和对崇祯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军费的支出,是难以想象的,每年军费2000万两。而议和的话,一年的军费支出,就能够换来明朝几年的太平,而这个时候一方面明朝就有时间,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另外节约下来的人力财力,一方面开始赈灾,一方面修建水利。 当时百姓起义,只为有口吃的,人们生活富足,农民军自然就会不剿自灭。如果明军和农民军持续的作战,没有人去耕种,没有人建设水利,粮食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死循环。崇祯一直想要议和,而议和带来的好处,他怎么会看不到。

但是很不幸,明朝什么时候议和过,这是明朝的骨气。当年朱祁镇即便是被瓦刺抓住,明朝没有没有求和,瓦刺大军围攻京师,朱祁钰依然不和,这是明朝的传统。可惜今时不同往日,那个时候明朝内部没有问题,没有张献忠也没有李自成。 最终崇祯被道德绑架,议和不成,战的话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这个问题,崇祯作为皇帝都难以解决,孙高阳能够解决吗?

国库空虚到难以想象 崇祯时候国库的空虚程度,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当时李自成兵压京师的时候。李自成提出了一个要求,给他一百万两银子他就撤兵,并且给崇祯打工,帮助崇祯内压张献忠,外抗满清。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宋朝,宋朝皇帝肯定是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因为宋朝战斗力不行,但是有的是钱。但是崇祯做不到,100万两他都拿不出来,为了大明的未来,他也顾不得面子,向群臣借钱,可惜群臣没有一个人给面子都不借。 崇祯为什么不迁都,为什么不出逃,崇祯的难,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看不到希望,所以最终在煤山结束了生命。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之亡原因很多。根本就不是孙高阳能够解决的,以上这三点足以证明他若在的话,大明也必亡无疑。因为那个小冰河期,是生物界的灾难,崇祯赶上这个时间,他也无力改变。 后来明末清初的时候,气候渐渐回暖,也就是说,明朝再坚持一点时间,哪怕是十年,也许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明末留给我们的也只是对历史的深思! 参考资料:《明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