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乱世,相信大家的脑海中第一出现的就是三国时期,不得不说可以用“乱世”来形容的一个时代莫过于三国时期了。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在三国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谋士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提起三国时期的谋士就不得不说起诸葛亮了。

但实际上与诸葛先生齐名的还有一位,那就是诸葛先生的老师司马徽,但是此人一生都没有牵扯到凡尘往事。 一、司马徽 说起司马徽可能大家对于此人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要是说起三国时期的“水镜先生”相信也是无人不知。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当然水镜先生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识别人才的能力,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卧龙凤雏”这个词就是他发明的。这两位三国时期名声显赫的人物名扬天下也有司马徽的功劳。 但是他自己却是不喜参与朝局的斗争,也没有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所以甘愿做一名隐士。虽然是隐士但是他在当时的局势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别的不说就单单是他与诸葛先生之间的渊源就已经足够证明他不平凡了。说起诸葛先生在当时的作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忠臣。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诸葛先生正是司马徽的学生,并且当年也正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才有了之后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可以说司马徽是当时最早出名的一位,因为他的学识与能力,使得天下不少的贤才想要前往拜访他。庞统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只有十八岁的庞统不远万里来到了司马徽所在地,仅仅就是为了拜访他,可以一起讨论当下的局势。 在见到庞统的第一面,司马徽就断定此人将来必定拥有大成就,让庞统没有想到的是。两人底层见面就被对方的学识所臣服,司马徽对于庞统的学识很是赞赏,之后更是称其乃南州名士之首,也正是因为有了司马徽为他造势,才使得庞统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也为他之后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在乱世的三国对于像司马徽这样拥有学识之人,是广受称赞的,可以说即使是更朝换代,但对他们的态度都是不会改变的。 不久之后刘表掌握了大权。在他进入荆州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善待贤能,并且在天下寻求明士帮助他成大业,这个时候的司马徽也在荆州定居了下来。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诸葛亮等人,可以说对司马徽的收获是巨大的。司马徽在当时的名声,刘表不是不知道,但是司马徽看人很有自己的一套,在没有见到刘表的时候了,司马徽就已经断定从容必定不会是明主。 所以在刘表找到司马徽的时候他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刘表的拉拢。并且妄自菲薄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事实证明司马徽还是很有远见的,刘表此人心胸狭隘、妒忌贤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这也是他之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乱世,当时胸有笔墨之人,想着的都是怎样在乱世中谋取自己的道路,能够拥有名利。但是一直与司马徽交好的诸葛亮、庞统却截然相反,他们不在意名利,也正是因为两人身上的品德,让司马徽侧目。

不久之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在探讨一番之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这两人。可以说在从司马徽那里出来之后,他立刻就前往两人的住处。 有了两人的辅佐之后,刘备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司马徽自己却一点都没有想要出世的想法。对于此,后人也有的说是因为他也给自己算了一卦,他不能参与斗争。

毕竟在诸葛亮出世之前,他留下的一句话最后也应验了。 二、谋士 其实对于谋士这种职业,真正兴起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则是古代拥有学识一类人的总称。

“士”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记载,但是与之后的士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职业,在殷商时期士是身份的代表,他代表着出生于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 其实在三国时期,对于谋士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纵横家。最先提出这个名词的正是韩非子,这也与当时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有关,他身处的正是战国末期,这个时候的天下已经渐渐的有了眉目。

但是在汉朝之后谋士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不为人所知。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纵横家也就是常说的谋士,他们的作用大多都是辅佐君王成就千秋伟业,从而名流千古。 当然这是最好的一种结局,别的不说纵观三国时期的谋士们,真正能够有好下场的又几人?他们常伴君王左右,是君王最信任的人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怀疑的人之一。所以他们的下场很少有能善终的。

但是他们的一生也是辉煌的,谋士不仅仅游走于政治谋略之间,他们还在军事上有着自己的建树。历史上出名的谋士们大多都是在乱世中兴起的,也正是因为动荡不安才可以看出他们的能力。 翻云覆雨是对于他们谋略最好的一个形容词了,三国时期的贾诩、诸葛亮、司马懿,汉朝的张良等人哪一个不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对于一个谋士来说,此生最伟大的志向就是帮助明主建功立业。

三、一语成谶 前文也提起过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的诸葛先生,但是在诸葛先生出世的时候,司马徽也曾经留下过一句话那就是:“生不逢时,结局可悲。” 短短的八个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即使诸葛亮拥有空前的谋略,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在一个合适的朝代,但是东汉末年的乱局却不是依靠他的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

可以说在诸葛亮来到刘备的麾下之后,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帮助刘备,无论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之后的学者不少表示,诸葛亮为什么会死在北伐的路上就是因为太过于操劳。 在出山的时候,他对于老师的这一句劝告并没有用心的理解,也可以说即使他理解了,也别无选择。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的早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当年的诸葛亮根本就是别无选择。只能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后人对于司马徽的评价都是说他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当前的乱世中他不沾染分毫,但是却对时局了如指掌。他的一句话也注定了诸葛先生遗憾的一生。

心怀雄心大志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让人唏嘘不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