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蛊”到底是什么?为何历朝历代都严惩养蛊之人?
12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蛊"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便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其起源和流传至今的故事,都带有浓厚的神秘和恐怖气息。它是一种古老的巫术,传说中能够通过毒虫来害人,这种巫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在古代,人们认为谷子存放时间过长,其外壳会变化成一种能够飞行的小虫,这种小虫被称为"蛊"。根据《左传》的记载,谷子久积后会变成飞虫,即"蛊"。而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中提到,用毒药害人而不自知的行为,被称为"蛊毒"。
《本草纲目》中描述了造蛊的过程,即选取百虫放入容器中,让它们相互吞噬,最终存活下来的大虫即被命名为"蛊"。这种蛊原本是用于治疗毒疮的药物,但后来被用作害人的工具。在中国湘西的苗瑶山区,有关金蚕蛊的传说广为流传。金蚕被认为具有剧毒,一旦中蛊,非病即死,无人能幸免。然而,这些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多数只是民间的传闻。
在民间,供奉金蚕的人被称为金蚕牯或金蚕姆,他们被认为能够通过供奉金蚕而致富,但对他人却是巨大的威胁。被诬陷为金蚕牯或金蚕姆的人,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唾弃,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恶魔。这种现象在民国初年尤为明显,一些无辜的人因被诬陷而遭受极大的冤屈,甚至有人因此而自尽。
历代的法律对于养蛊的行为都持严厉的态度。从东汉时期开始,施蛊害人的罪行就被纳入法律,并规定要从严从重处罚。北魏时期,对于蛊毒的处罚更为严重,不仅处以死刑,还会焚毁其家。唐代除了对畜蛊者的家人判处流刑外,对于知情不报的官员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曾对湘西的蛊毒进行了揭秘。节目中讲述了一个村民因误食未蒸熟的木薯而中毒,却被误认为是中了蛊。当地的草药师通过祖传的药方治疗了他,而这种药方实际上是用于治疗木薯中毒的。这表明,所谓的"蛊毒"可能只是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误解和夸大。
尽管如此,人们对蛊毒的信仰仍然根深蒂固,历代的法律也将其视为妖术,认为其对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这种文化现象和法律态度,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巫术的迷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