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刘备死后,诸葛亮修生养息后,做好了北伐的准备。而第一次北伐前,蜀将魏延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谋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谋”。他想效仿韩信暗度陈仓那般,从蜀中向关中地区来一次奇袭,但最终却被诸葛亮否决。

魏延提出的这项计划,只要了5000的兵马,按理说几千人完全有试错的机会,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去冒险一试呢?这到底是为啥?

(魏延)

一、诸葛亮北伐,魏延献策

公元228年诸葛亮做足准备,打算第一次北伐。而就在这次北伐之前,魏延对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们要从川地出发,进攻关中,除了抢占天时地利人和以外,要想增加胜利的概率,魏延心中有了不同的行军路线。

昔日高祖刘邦被迫入川,自封栈道,后来正是靠着手下大将韩信,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成功的突袭关中,抢占了关中地区,奠定了后续的胜利。所以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从整体上来说自然是没啥大问题的。

当时的蜀汉,在经过夷陵之战以后,元气大伤,整个蜀汉都呈现颓废之势。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去世,而诸葛亮受到重托后,并没有贸然立刻进行北伐。当时的蜀汉急需要恢复生息,于是在两年之后,诸葛亮才开始准备北伐。

(诸葛亮)

到了226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进入了汉中,随时准备北伐曹魏政权。而魏延,作为蜀汉的老臣,多次跟随刘备征战天下,他虽然勇猛,但是性格恶劣、高傲,常常与人发生争执。和杨仪二人多次争吵,诸葛亮和费祎往往从中调节。

于是在北伐之前,魏延提出了从子午谷出发这一谋划,他希望自己能够统领五千精兵,再带上五千人的粮食。沿着秦岭向东而行,与大部队的方向不同,可以进入子午谷内,从子午谷这一道路快速抵达长安,不需十日。

如此便可以在曹魏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袭长安。而当时曹魏的长安守将夏侯楙,如果听说魏延到来,肯定是慌不择路,乘船逃走。长安城中其他人不足为惧,只要再等待诸葛亮的兵马前来汇合,这样就可以拿下咸阳以西。

(子午谷地理位置)

其实我们从魏延的角度来看,他对自己的计谋肯定是充满自信的,而这个计谋也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诸葛亮稍加思索之后,认为此计划太过危险,不如安稳地走大道,便可以安稳地拿下陇右地区,没有任何疑虑。

于是魏延的这条“子午谷奇谋”便被否定了,但是在历朝历代而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却一直是津津乐道的对象。那就是诸葛亮如果采用魏延的方法,北伐会不会有其他变化,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呢?

毕竟魏延只要了五千的人马,尽管提出的是猜想,但是并非没有可行性,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拒绝了魏延的提议,又为何不去冒险一试呢?

(魏延)

二、诸葛亮为何不答应魏延?

一条行军策略,我们可以从地理、人物、局势来分析。首先第一个不同意的原因,自然就是地理环境,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之所以有一个“奇”字,正是因为子午谷的环境实在是太过严峻。

这是一条从秦岭中陕西长安县,向石泉县延伸的约莫三百多公里的河谷。这条南北走向的河谷,更是显示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子午谷内处处悬崖峭壁,崖壁上栈道无数。更重要的是,山势十分险峻,路况也很难行走。

而且由于子午谷是河谷,这就导致子午谷内的许多桥梁,都被河水毁坏。要知道子午谷在秦岭之中,而秦岭作为天然屏障,这就导致后人的感叹,谓之“蜀道难”。所以子午谷不是那么好走的,而魏延上来就提出这么一个办法,风险是很大的。

(今天的子午谷峭壁)

尽管魏延自身,已经考量过此事是否可行。但是在这样环境,艰难的河谷当中,十日抵达长安,到底可不可行还是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如果遇上大雨以及自然灾害变故,恐怕都要命丧于此,谈何胜利呢?

对于当时需要胜利的蜀汉来说,诸葛亮对他的否决才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更需要一场稳赢的战争。而且由于险峻的河谷地形,对于魏延的计谋,首要操心的或许并不是意外,而是敌军的埋伏,如果敌人一旦埋伏在河谷上,那么内中的人就如同被“瓮中捉鳖”一般。

一旦曹魏提前得知此事,他们可以选择埋伏河谷,暗中清缴五千精兵,还可以选择在出口处埋伏。总之消息走漏,这五千人对于奇袭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所以魏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压根瞧不上曹魏的长安守军。

(曹魏政权)

而这也正是诸葛亮拒绝的第二点,魏延的性格居功自傲,轻视敌军。轻敌乃是兵家大忌,可是我们从诸葛亮和魏延的对话中,便知道魏延认为长安守军夏侯楙,是一个十分怯懦,并且没有智谋的人。要是知道他魏延去了,肯定坐船逃跑。

那魏延是怎么知道夏侯楙是个没用的?他用了一个字“闻”,也就是听说。魏延听说夏侯楙这个人,做事很胆小懦弱。他对于夏侯楙一点都不熟悉,仅仅是听说的话,夏侯楙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作战风格,魏延都全然不知。

而他相信这个判断,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自信。可是过度的自信便是自负,从魏延平日里与人相处的种种来看,我们就知道他的行事作风过于自傲,如果夏侯楙到时候真的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那么仅凭五千精兵,恐怕不能和曹魏抵抗。

(夏侯楙)

而且长安城池固若金汤,魏延的设想是夏侯楙逃跑,这样的话攻下长安不是问题。但如果夏侯楙并没有乘船而走,反而是坚持抵抗,五千的蜀汉军根本拿不下长安城。只要曹魏的援军快速抵达,魏延压根等不到诸葛亮的大军。

而且魏延还想得更美,他说这五千人的粮食,“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就是说到时候长安城内的粮食,足够支撑他们使用。如果夏侯楙真的逃跑,他要是在逃跑前把所有的粮食,全部烧了,那没有后勤的蜀军又该如何?

所以诸葛亮自然会反对魏延的策略,这一切看似的可行性,其实都是魏延在自己的臆想上,进行的模拟。如此能够保证一切按照他的计划发展下去吗?那想必是不可能的,魏延的这些推测,都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对于诸葛亮这样深思熟虑的人而言,他的计谋就像是“纸上谈兵”,空空而已。

(魏延)

三、兵马珍贵,魏延过于理想化

那第三个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了,当时魏延说要带五千人。或许在我们看来,如从大战当中,五千人可以给魏延,让他去冒险,但诸葛亮拒绝的原因,我认为也有人数问题。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认为当时诸葛亮手中有三十万的军队,但实际上根据推算,约莫只有几万人。所以魏延要走的这五千,还是精兵,对于诸葛亮来说就不是可以试错的工具,他必须要最大程度保证北伐的胜利。

因为要求稳,所以才要尽可能地保证人数多,所以才会拒绝魏延这样冒险的攻略,而是选择从大道行走,挨个收复陇右。求稳才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核心要义,所以我认为,魏延要走的五千精兵,也是诸葛亮不同意的关键。

(蜀汉大军)

而第四个原因,要和曹魏的援军有关,在“子午谷奇谋”的献策当中,魏延分析,一旦夏侯楙逃跑,他占据长安城。曹魏的援军,要行走二十天才能够抵达,而这时诸葛亮的大军早就到了,所以能够稳固胜利。

但是这个“二十天”究竟靠谱吗?打仗,打的是后勤,打的是资源,打的是人才和战术。一旦曹魏反应过来,很有可能是兵贵神速地攻过来,那么被困在长安中的蜀汉五千军,能够抵挡到蜀汉大军的到来吗?

当初曹魏司马懿平定孟达,人家说至少一个月司马懿才能到,结果司马懿八天就到了。无法预料到敌人的速度,甚至也许自家的速度也无法想到,诸葛亮的这条路上,如果有事耽搁不能及时赶到,或者突发意外,都意味着失败。

(诸葛亮)

所以通过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拒绝,那绝对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是站在更大的角度上分析了此事的。如果换做是你,会选择风险和不定性这么高的“子午谷奇谋”吗?我想也是不会的。

并且在后世明朝末年时,有一位闯王高迎祥,便准备按照魏延的谋略,从子午谷突袭。但是事实证明,这条方法当真是错误的,先是地形难测,再是被敌军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在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将领也准备如此,结果不到三天就打道回府了。

可见从子午谷突袭的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诸葛亮做出的判断,也是基于对魏延的熟悉,知道他行事冲动,高傲自负,所以面对他提出的这样的计谋,不否定才怪了。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