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受访者表示周围有人将电动自行车/电瓶带回家充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日前,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正式组建,设施不足、违规停放充电成为此次整治的六方面问题之一。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便捷、高效等优势成为很多人的出行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引发的火灾数量也逐年增长,造成了很多悲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人将电动自行车/电瓶带回家充电的情况,63.1%的受访者建议用好价格杠杆,通过补贴引导车主户外充电、错峰充电。
76.2%受访者表示周围有人将电动自行车/电瓶带回家充电
“刚开始我会把电池带回家充电,因为不知道小区里有充电桩,我住5楼,没有电梯,拎上去太沉太累了,每天都很麻烦。后来发现小区就有充电桩,就不再拎上去了。”生活在北京的杨洋经常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现在经常发生居家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爆炸的事件,为了自己和周围居民的安全,我已经坚决不会回家充电了”。
“在我们小区,现在其实很少见到将电瓶车推回家充电的情况。因为小区里有很多集中充电的地方,大家一般会将电动车放在户外充电,但确实之前没有这些设施的时候,居家充电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湖南长沙的护士董依乐说,现在虽然将电动车带回家充电的情况少见了,但是有些人还会从窗户或者楼梯把电线拉下来,用插电板在楼道里充电,她感觉这样也是很危险的。
调查中,76.2%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人将电动自行车/电瓶带回家充电的情况,其中23.0%的受访者表示有很多。
“可能有些人觉得在外面花钱充,电价比在家里充更贵,所以宁愿意拉根电线用家里的电充。另外还有些人可能认为引发火灾是小概率事件,有一种不会轮到自己的侥幸心理,所以就没放在心上。”董依乐说。
调查中,遇到推电动车/单拎电瓶进电梯的行为,46.1%的受访者会及时制止,42.8%的受访者会选择自己退让出来,不同乘,11.1%的受访者默不作声。
遇到类似情况,杨洋基本上都默不作声。“感觉说了也没什么用,还可能因此引发口角纠纷”。
山西的00后肖苒表示,在一栋楼里住的时间长了,邻里之间即便没什么交集也都混了个脸熟,毕竟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有时候自己忘记带门禁钥匙了,还会请别人帮忙,所以当看到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或者拎着电池进电梯时,很难张口跟对方说不可以这样做,“尤其对方还可能笑着跟你搭话,就更难开口了,我一般是会选择尽量不搭乘同一趟电梯”。
51.5%受访者建议加密充电桩、换电柜等设备
“在家里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一旦发生危险,邻居也很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其实挺担心的。”肖苒希望社区、物业等工作人员能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及时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制止,“同时在每个楼栋发展一位热心的大爷或大妈,负责监督大家。有些话年轻人不好开口,但是老年人开口提醒一句,大家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董依乐说,有的小区充电的位置离个人所在的单元楼比较远,推过去至少需要五六分钟,所以有的人可能为了节约时间选择在家充电。她希望在充电桩的设计和规划上,多考虑居民的需求。
助力电动自行车安全规范充电,63.1%的受访者建议用好价格杠杆,通过补贴引导车主户外充电、错峰充电,62.8%的受访者建议强化日常维护与巡检,及时修理故障设备,51.5%的受访者建议加密充电桩、换电柜等设备,51.5%的受访者建议物业在楼道电梯间加强入户充电危害宣导。
肖苒建议加强电动车充电的安全知识宣传,“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这么做的危险”。
刚参加工作的90后覃楠日常出行经常会骑电动自行车,“我明白电动车在家里充电是很不安全的。但问题在于有很多公共的充电箱不能用,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扫码打开了一个充电箱后,发现我的电瓶和他的电源线并不适配。有时候扫了码了,也按要求注册了,还被迫输入了身份证等重要信息,发现还是不能用,身份证信息可能还因此被盗用了。”覃楠表示,自己在外面充电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哪些充电柜、充电箱才是合格的,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以前偷盗的情况比较多,很多人怕电动自行车被偷,大家出于安全考虑回家充电,也方便保管。而且以往充电等设施还不完善。”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现在好多地方已经在重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问题了,很多小区建了充电棚,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做电动自行车换电的供给,但这方面目前国内外卖电动自行车做得比较好,但私人的电动自行车换电可能还没有普及。”顾大松表示,换电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因为有人管理,有问题的电池也可以在充电之前通过检测发现,这样可以及时避免一些安全问题。
此外,42.9%的受访者建议电梯设置电池检测系统,自助报警,41.8%的受访者建议推广车辆定位器、盗抢险等措施,解决车主对车辆被盗的担忧,37.7%的受访者建议业主间组建稽查小组,互相监督,32.6%的受访者建议明确物业、街道、消防、公安等各方职责,畅通协调机制。
“我的电动车的电瓶充一次电只能骑10千米,如果我有稍微远一点的骑行需求的话,充电就是个难题。”覃楠希望增加充电桩的点位。
董依乐也建议提高充电桩的密度,因为覆盖范围更广之后会更加便捷,居民也会更愿意直接推过去充电。“其次物业要担负起宣传和检查的责任,发现入户充电的人,要及时进行劝阻。业主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检举这样的行为。比如我本人脸皮比较薄,不敢直接当面指出,但如果有一个平台或者地方让我能检举这种行为的话,我会去做”。
杨洋希望根据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使用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充电桩,“首先每个小区都应该有,其次路边也应该有一些能够让大家应急使用”。
覃楠认为,还要有针对性地多宣传电动车骑行和充电的安全知识,“对于这个交通工具,不能只觉得方便就简单地用起来了,这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每个人在使用时都要慎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受访者中,00后占19.7%,90后占43.5%,80后占29.0%,70后占5.8%,60后占1.9%,其他的占0.1%。一线城市的占35.0%,二线城市的占41.2%,三四线城市的占20.9%,乡镇的占1.9%,农村的占0.9%。
(丁香雪钰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杨洋、覃楠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