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个外国人,在明清两朝都备受重用,甚至得到过崇祯的亲自嘉奖,因为他会一项绝技——研制火炮。他就是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 明末时期,明朝重要的军火项目就是所谓的红衣大炮,这种来自于葡萄牙的先进火炮对明军意义非凡。天启六年(1636),明熹宗在宁远大捷中看到了火炮的关键作用,下令开始大规模仿制西洋火炮以抵御外敌入侵。 当时的大炮最初是从澳门买进的,但是从澳门购置大炮,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路途遥远,价格高昂,因此明朝廷决定在购置的同时学会仿制,以满足军队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适应战争的需要。

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明末的李之藻和孙元化开始主持仿制工作,并由耶稣会士汤若望提供技术支持。孙元化一方面主持铸造工作,一方面潜心于撰写著作以集中介绍西方铸炮技艺。 他在吸收当代制造火器方面的成果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西方成功的技术观念,编成《西法神机》,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地介绍西方铸炮技术、火药研制以及炮台搭建等方面的军事科技著作,对于西洋火器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崇祯皇帝即位后,开始除旧布新,他重新起用徐光启,命他大规模仿制西式火炮。到崇祯三年八月,经众人一年多的努力以及耶稣会士汤若望等人的全力协助,已经成功仿制出大大小小的各式火炮四百余门。 在朝廷派人主持操办仿制事宜的同时,激发了一些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崇祯三年二月,时任两广总督的王尊德向澳门租借大小锐炮一共二十门(其中包括四门铁铸大炮)作为参考样品,并广招能工巧匠仿制两百余门;在得知京城声势紧张,急需锐炮作为城门防守之用,他挑选了10门重约2700斤和40门重约2000斤的大炮,并和300门仿澳夷式制斑鸠铳一起派人押解护送至都城,以作为防御用途。

汤若望在1604年进入天主教会学校学习时其成绩和品德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后来以最优等的评语加入了天主教会。1622年抵达中国,次年因成功地预测三次月食而声名大振。汤若望来华期间,后金实力大增,对京师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地威胁。一日,汤若望在与朝中大臣徐光启交谈过程中,详细明了地谈及到铸炮之法,徐光启欲向朝廷举荐此人。 当时的汤若望告知徐光启他所谈及有关铸炮技术的话题都是来源于书本,还没经过亲身实践,因此谢绝徐光启的一番好意,但徐光启认为其既精通于天文、知晓天文仪器的制造原理,也必然十分了解铸炮技术。后汤若望便奉诏赴京,供事历局,开始了与朝廷的近距离接触,影响也逐渐增大,此后更是被委任管理历局,并监制火炮。

1633年,朝廷成立铸炮厂,由汤若望负责监制。在这期间,其制成的火炮有二十门,口径足以容纳下四十磅的弹药;其制成的长炮,每一门都需要两个士兵或者是一头骆驼才能搬运。 崇祯十二年(1639)关外明军正与清军进行激烈争夺,急需大炮,汤若望临危受命,在皇宫旁设立铸炮厂,又命一批太监学习铸炮技术,协助造炮工作。经过众人的一致努力,铸成二十门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紧接着又成功造出五百门各种类型的西洋火炮,炮身从100斤到1200斤重量不等

以汤若望、罗雅谷为首的耶稣会士卓越的表现,充分获得了当朝统治者的肯定。当时的崇祯皇帝亲自对汤若望进行了嘉奖,但是很明显明朝的灭亡不是几门大炮就能改变的,所以说武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