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的时候,奥斯卡的小金人办法给了一部“精神病”电影,就是《飞越疯人院》。而这部影片的主角迈克·墨菲是一个监狱中的犯人。但他不愿意进行监狱中的劳作,于是假装自己有精神病。就这样,他成为了一个闯入了精神病医院的正常人。但讽刺的是,这个正常人在精神病中用尽了所有的办法都没办法让护士长相信自己的正常人。最终,他接受了针对精神病人的电击治疗和额前叶切除手术,成为了真正的“精神病人”。

而这部电影的原型,虽说没经过考证,但应该是脱胎于1973年的心理学家大卫·罗汉森(David Rosenhan)教授的实验。而这个实验的名称叫做“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也就是当正常的人在不正常的地方。实验的准备工作自1969年就开始做了,罗森教授招募了近5000名志愿者,然后从中挑选了4男3女共7人。他们在心理测试中抗压能力满分,并且一系列的培训都很完美。 加上罗汉森医生本人,实验者共8人。这8个人职业各异,其中有心理学家,有儿科医生,有家庭主妇还有画家。甚至还有一名专业的精神病医生,就这样这8人的“伪精神病人联盟”就存在了。在正式行动前,他们连续5天的时间没洗澡,没刮胡子,也没刷牙。

他们8人分别前往了各大精神科挂号就诊,在挂号的时候,按照原定计划。除了自己的名字和职业是虚构的之外,所有医生询问的问题都是真实的。而8人共有的唯一的病症就是,有人一直在身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这种特殊的无意义的声音在当时的精神医学文献之中,还未被纳为幻听的案例。罗汉森想知道,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怎么做。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8个人无一例外,全部都被确诊为是精神病。 7人的症状都是精神分裂症,而剩下的一个人为狂躁抑郁。即使在医生诊断为需要住院治疗之后,8人都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在发生过幻听了。但是他们依旧要在医院接受各种治疗。

最长的在医院住了52天才被认为是病情好转而出院,最短的也就住了一周的时间。而在病房之中,8个人都是按照正常人的情况生活的,没有任何疯狂的举动。而唯一异常的行为就是会进行记录。起初他们的行为还是躲躲藏藏,害怕被护士发现自己在书写什么。但后来却发现护士们会把他们这样的行为视作是“持续书写行为”这一完全符合精神分裂症中偏执型特征,于是他们开始光明正大的记录了。 没有任何的医护人员发现他们是正常人,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会被护士们理解成符合精神病患者的行为特征。但惊讶的是,医护人员没有发现,但是他们所在医院之中将近三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都对他们的身份表示过怀疑,甚至还问道: “你没有病,不是疯子。你若不是一个记者,就是教授,专门视察医院的。”

到52天后,最后一名假的病人“病情好转”出院之后,罗汉森集结了所有假病人的记录,提笔写下了这次实验的实验报告。1973年,罗汉森的实验结论发表在了影响因子极高的期刊《science》上面。这篇论文《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已经发表,立刻在整个精神卫生界引起了地震,精神病院机构中对患者状态的无视这种问题,也经由此事暴露了出来, 这个实验也成为了"反精神病运动"思潮的开端,因为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实在是过于阴暗,也过于令人发憷。大家可以想到,这样的情况有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