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霸主龙争虎斗,难分高下;诸葛亮、郭嘉、周瑜等智谋之士运筹帷幄,各显其才;蜀汉关羽张飞、魏国五子良将、东吴甘宁周泰等猛将,决胜疆场,互不相让。然而结局出人意料,魏蜀吴三国到头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原来都是白忙一场。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代奸雄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司马懿有诸葛亮之才,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忠义之心,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利己分子。曹操、曹丕等雄主在世,他也会摆出一副勤恳老实的模样,夹着尾巴做人,一副忠臣之相。而然一旦机会来临,司马懿就会毫不留情露出锋利的爪牙,吞噬掉他夺权之路上的一切障碍。历经数十年的隐忍磨砺,司马懿终于腾龙化凤,一飞冲天,成为魏国的无冕之王,为子孙后代夺权铺平了道路,为司马家族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终于油尽灯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晋书》记载,司马懿把司马师司马昭等儿孙纠集到床前,留下遗嘱安排自己的后事。断气之前,司马懿说出了人生最后一句话:“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禁止儿孙后代和文武百官靠近他的陵墓举行祭拜洒扫活动。司马懿在他家族中享有无比崇高的威望,他的遗令自然无人敢违背。从此直到西晋灭亡,他的子孙后代都谨遵教诲,不敢靠近他的陵墓举行祭拜。
事君以忠,事亲以孝,是维持古代道德体系的最基本的纲领原则,逢年过节去尊长目前祭拜,也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约定俗成的规矩,司马懿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他的儿孙不得去他的陵墓前祭拜,原因何在?原来,这件事背后隐藏着一段历史悲剧。外人觉得莫名其妙,司马懿家族的人却心知肚明。因为司马懿留下的这句话,是来源于他一手策划的一次事件,高平陵之变。 魏明帝曹睿死前,把司马懿和曹爽两大元老重臣指定为顾命大臣,全权委托他们辅佐小皇帝曹芳。曹爽是魏国皇族成员,他对曹魏忠心耿耿,对老谋深算、深不可测的司马懿深深忌惮。他深刻意识到,司马懿的家族势力已经盘根错节无孔不入,对曹魏皇权构成巨大威胁。他开始百般排挤打击司马懿一方势力,处处压制防范,千方百计想把司马懿驱逐出曹魏权力中枢。
面对曹爽的巨大压力,狡黠多智的司马懿采取了他一贯的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的保身之道,百般退让隐忍,坚持低调做人,在时机不成熟之前,避免与曹爽发生直接冲突。曹爽见司马懿毫无动作,逐渐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他低估了司马懿的能力,他没有想到,司马懿并非不敢惹他,只是在默默寻找时机,等待机会给他致命一击。 机会终于来了。嘉平元年正月的一天,魏国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浩浩荡荡离开洛阳,前去郊外的高平陵,祭拜他的父皇魏明帝曹睿。司马懿在京师留守,他马上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发动了震动朝野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一声令下,他的心腹将领立即带兵封锁城门和武器库,然后入宫胁迫郭太后下发懿旨,宣称大将军曹爽图谋不轨,应当诛杀。拿到懿旨后,司马懿堂而皇之带领大军,前往高平陵,把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团团包围,逼迫曹爽缴械投降。曹爽措手不及,手边要兵无兵,要粮无粮,毫无反击之力,最终只得束手就擒,被司马懿斩杀。
曹爽死后,魏国已经无人能和司马懿抗衡,司马懿借此机会走上台前,魏国皇帝曹芳彻底被架空,成了傀儡,司马懿成了把持魏国皇权的无冕之王,司马懿家族的夺权之路迈过了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然而司马懿做贼心虚,他趁魏帝曹芳外出祭扫陵墓之时,夺取大权,因此他也十分忌惮别人来个比葫芦画瓢。所以他死前才会留下那句话,“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不准子孙后代到郊外给他祭扫陵墓,以防万一。他的子孙们也严格遵守这条规矩,没敢离开京师靠近他的陵墓举行祭扫。然而司马懿机关算尽,怎奈子孙后代太不争气,他的后代建立的西晋,仅仅存在四十余年就灭亡,真是枉费他一片苦心。
参考史料:《晋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