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一生,经历了一场场杀戮,也遭遇刺客的暗杀,仍努力维持自己成为一个皇帝。于是开始对自己的皇帝位置感到不安全,恐惧产生,童年对生命不确定感的经历让秦始皇担忧即将来到的死亡危机,只好寻求外在的夸饰来掩盖自己的懦弱。 (一)中年危机 成人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议题涉及了中年危机,是因为回顾和重新评估个人生命所引发的一段假设性压力期。这个语词由心理学家迦克所创制。中年危机被概念化为认同危机,它的发生是由于对死亡的觉知,许多中年人体认到他将无法实现他年轻时的梦想,或者他们梦想的实现并未带给他期待的满足感。他们了解到,如果要改变方向要马上行动。

秦始皇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套的制度(废封建行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车同轨),创造"皇帝"的封号、废除谥法、让"朕、玺"成为皇帝专用、进行许多工程(驰道、宫殿、水利设施、长城),但是这些丰功伟业不能满足秦始皇空虚的心灵。面对即将到来的衰弱与死亡,年轻时的无助感又重现,光靠吃药不能延续生命,不能掩饰心中的害怕,更不能让别人发现他的软弱,他开始进行一连串的行动证明自己是独特的、有能力的、荣耀的、不灭的。 (二)秦始皇对死亡的恐惧 秦始皇晚年不断耗资庞大的金钱和人力去寻找长生不死药,除了显现出对权力的眷恋外,更表现出对死亡是恐惧的状态。对于死亡,秦始皇的害怕比一般人深,深层的恐惧来自于小时候有过逃命的经验,加上多次被暗杀。《史记》中就记载四次始皇被暗杀。

荆轲刺秦王 最有名的是荆轲刺秦王,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因为荆轲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即使奉上了太子丹的首级也无法抵挡秦国的攻势。高渐离因为荆轲之累而改变姓名,给人作庸工,躲藏在宋子县。善击筑的高渐离据说听他击筑唱歌,没有人离开不流泪。秦始皇弄瞎他的眼睛,放在身边听他击筑,但高渐离将一块铅熔化在筑里,等靠近秦始皇时,"举筑朴秦皇帝,不中。"所以秦始皇就杀死高渐离,终身不接近诸侯国的人。 四次被暗杀,让秦始皇面对死亡威胁而感到恐惧,这样也使对自己的功业有强烈占有欲的秦始皇而言,感到不知所措,开始寻求长生不死药。

古代炼仙丹 秦始皇本身是迷信的,相信只要成为神仙就不会死,而最快成为神仙的方法是服下不死药或修练。秦代神山说的主流是燕齐方士的三神山说及宋母忌、正伯娇、充尚、羡门、高誓成仙传流行。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重用燕齐方士,推动燕齐了神仙思想流行也影响到秦朝政治。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之后,始皇便巡行北境,从上郡回来。燕人卢生到海中寻找仙人,回来以后为了说明鬼神之事,向始皇奏上谶纬图书,书上说﹕"亡秦者胡"。始皇于是命令将军蒙恬发动三十万大军,到北方攻击胡人。

因此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设立宫殿两百七十座,夹道、驰道互相连属,把帏帐、钟鼓、美女安置在里面,个别记载所处的地方,不准迁移,他所临幸的人如果说出皇帝在哪里,判处死刑。 这些迷信的思想,到了晚年更加明显,日益严重。五次出巡,有三次到达山东半岛,并且在第二次出巡在琅琊台停留三个月。徐巿是齐人,卢生是燕人,都出自于是神仙传说的发源地,所以秦始皇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将不死药带来。而为了迷信,秦始皇表现在政治上的作为,巡游全国、北击匈奴、皇帝称号、对龙的喜好、寻鼎。

秦始皇各地巡游 秦始皇一面求生,一方面也为死作打算。《史记》对于秦始皇郦山陵寝是这样描述:

兵马俑的出土更让世人看见秦始皇想要建立的地下宫殿是多么壮观。这反映了秦始皇也发觉自己难逃一死,而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权势,不能就这样消失无踪,到了地下,也要作阴间的王,也要拥有跟地面上一样的皇帝权威。秦始皇这辈子就这样汲汲营营于权势之中,不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抵挡生命的无常。

秦始皇兵马俑 (三)对权力的贪求→夸饰自己的重要性 佛洛伊德认为死亡也有欲力,也会投置到外物上,表现出破坏的欲望,是对外在对象的伤害与征服。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均受人类死之本能的欲望所驱使。秦始皇的贪权是被公认的,秦始皇对于自己的权力有强烈的占有欲。统一六国还不够,要更多的光环加诸在自己身上,从政治思考上看到的是领导统驭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则发现,这些统驭能力的背后隐藏的也许是自我夸饰的动机以及对于与死亡的恐惧。 1.事必躬亲。 侯生、卢生批评秦始皇:

李斯在建议焚书的言论中也提到:"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这些都显示秦始皇对他人的不信任,而且对于自己的权力有强烈的占有欲,不允许别人参与处理,也不将权力下放与他人,充分表现出独裁性格。 2.天威形象塑造。 秦始皇相当重视自己的形象,他想要将自己创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形象,也想让自己的地位取得合理化。秦始皇使用阴阳家"五德终始"思想来制定历法及礼制,并明示用水徳代火德,用秦帝国代周王朝是顺应符端。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请臣子议帝号时,李斯说:

故始皇决定"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只为了要维持始皇帝至尊的地位,也为了明示自己的功绩事无人能及。他造访第一个东方国家是鲁国,鲁国是圣人孔子的故乡,也是姬姓的宗主国,是周朝的替身。秦始皇封天于泰山之上,禅地于梁父之下,表示自己是天命之子。

孔子画像 他也希望塑造一个态势,就是由朝廷到全国都维护一位至尊,就是始皇帝,立石记功是可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都是塑造一位夙兴夜寐,功盖五帝、威震八方的君王,目的可能是要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也相信别人应该如此看待他。 晚年更加迷信神仙说,依方士所言就塑造神秘感,一方面是相信"真人"水火不侵的说法,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让臣民无法窥探他的一切踪影。这些都是秦始皇想要塑造的形象,一个让你捉摸不透的君王,伴君如伴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惹上杀身之祸。 3.天子巡狩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在以征伐祭祀立家立国的时代,最高统治者必须经常带着军队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巡行视察,祭祀神明,进行统治活动。

秦始皇出巡雕像 秦始皇的出巡是有政治目的的。因为秦始皇需要藉由出来巡巩固胜利借以稳定秦国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强制推行新制度,因为六国之间存在著文化差异性,出巡与刻石是最快建立全国性规范的方式。但秦始皇出巡的次数相当频繁,几乎年年都出去,除了最后一次是相隔五年之外。 秦始皇的出巡路线,除了一次西巡、一次北巡外,其他三次都是东巡。秦始皇出巡的路线整理如图一:

秦始皇千里迢迢的出巡,除了寻找长生不死药,政治上就是安定六国,也顺便欣赏自己的成功,"六和之内,皇帝之土"、"皇帝之德,存定四极",如此夸大自己的功绩,可见威镇四海的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帝位充满了不安全感,或许这种不安全感是因为自己的低自信。 秦始皇的成年期,努力追求卓越,为了完成统一六国的目标,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当他以为达到理想目标时,却发现内在是空虚的,没有满足感,因为年轻时并未认识真的自己,所以面临了中年认同问题。处在中年危机的秦始皇,发现即将到来的衰弱死亡会威胁到他的理想、他的存在感、他引以为傲的价值感,于是在政治上推行一连串统治活动,更积极求长生不死药来维护他汲汲营营追求的权力,但最后仍逃不了死亡,死在东巡的路途中。 参考文献: 《人类发展:成人心理学》 《史记》 《秦始皇与神仙思想》 《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秦始皇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