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大家都在关注中国汽车出海的事,但其实,当下在国外真正卖得好且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产业,其实是充电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欧美国家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车辆与充电桩数量的比值)大约为15:1~20:1,其水平远低于中国6.5:1~7.5:1的水平,此外欧美国家的充电桩分布极不均匀,发达地区的充电桩数量相对充足而一些偏远地区则明显缺乏充电桩系统的支持,而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大力推行低碳绿色战略,电动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充电桩”供不应求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果算上东南亚、南美等电动化欠发达地区的未来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会有550万个公共快充桩,以及1000万个公共慢充桩的市场潜力,这对于中国充电桩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前几年中国大力推行新能源战略,国内的充电桩市场迅猛发展,催生出了不少优质的充电桩企业,而背靠着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使得中国充电桩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成本方面,都优于欧美本地的产品,加之电力运营方面中国企业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中国充电桩出海,有很大几率在国外取得成功。

对此,来自亿瓦研究院的「黄山」分析道:“市场需求足够大、利润足够高,中国充电桩出海前景相当广阔。在海外市场,汽车充电桩可以进入超市、商场、五金店像普通商品一样销售。欧美客户对充电桩价格敏感度较低,充电桩价格较高,海外同功率充电桩价格为国内充电桩价格的数倍,可大幅提高国内充电桩厂家的盈利能力,而且海外市场电力资源市场化运营,充电桩用电与家庭用电的能源套餐绑定。换言之,一个家庭的用电可能来自于多个电网,用电可随时切换最低电价,尤其是在用电低谷期的时候还会打折出售,甚至出现“负电价”,这更便利了充电桩的使用。”

而同样从事相关行业的能链智电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吴雪庐」也曾表示:“中国电车和补能网络生态在世界都是领先的。带着中国品牌的领先优势,进入电价高、用户消费水平更高的欧洲,这对我们是很好的机会”。

当然,充电桩产业集体出海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当前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大多持以一种保守甚至敌意的态度,这也使得营商环境变得越发严苛。以欧洲为例,要想在国外修建运营充电桩必须要获得CE认证,其过程相当复杂,光资料提交审核阶段就有6个步骤;而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一样,其UL认证需要100万元的费用且用时至少7个月起步。

其次,充电桩在海外运营需要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这并不容易,而组建本地团队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开销,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充电桩企业,只能通过给海外运营商代工或者提供零部件来打开局面。

当然,从长远来看,充电桩出海是一种必然趋势,毕竟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有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充电体验,相较于水土不服的欧美供应商,显然本土的充电桩企业更懂中国车。因此,中国汽车品牌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在海外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就必须要从国内引入相对优质的充电配套服务,一旦咱们自研自造的充电桩能够遍布欧美,那对于中国汽车的扩张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好之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