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黄的灯光下,孩子正在计算一道数学题:1+2+3+4+5+6+7+8+9+10=,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题目属于中等难度。

孩子铺开演算纸,开始推演答案。他的父亲走近,直接说道:”这题简单,你将1和9相加,2和8相加,3和7相加,4和6相加,最后5和10相加,口算都能得到答案。“

孩子欣喜地点点头,直接在等号后面写上两个数字:55。

”反叛“与”回归“

这是多年后陈由伟在回忆其父亲陈景润时,回想起的一件遥远的往事。那时候的父亲多么渴望自己跟随自己的脚步,投身数学领域。

可不知为何,自己就是不想跟随父亲的脚步,后来,他从过往的生活寻找蛛丝马迹时,才发现其实他并不是不喜欢数学,而是不喜欢活在父亲的的阴影下。

上学时期,大家听说他的父亲是陈景润后,第一反应就是你的数学应该学得很好,那些时刻,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逃离父亲的留下的”阴影“。

他是他,他叫陈由伟。父亲是父亲,父亲叫陈景润。

两者之间只存在血缘关系,难道就因为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证明了举世闻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他就非得投身数学领域。

他承认父亲是数学界的奇才,哪怕自己穷尽一生也无法超越这座巍峨的高山。但是他的一生应该由他自己做主。

幸好父亲是一位开明的人,没有阻止他的选择,从学习音乐,到大学时期选择商贸专业,父亲都会遵从他的意见,没有提出任何的反驳,只回复一句:”你喜欢就好!“

可是血缘里流淌的东西是无法更改的,商贸专业里有几门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在钻研的途中,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数学。

这个时刻,他内心隐隐有些不好意思,当初自己那样反抗数学,如今却要遇上这么一种状况。

他电话告知母亲自己想转到数学专业,母亲听到他的回答有些意外,问他为什么会突然选择数学?是不是因为他的原因?

他告诉母亲是自己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

投身数学后,他才知道数学比自己想的更为高深,为了更快地追上学校的进度,他只能最笨的方法——刷题,来提升自己在理论方面的认知。

遇到考试,他也会莫名地感到恐惧,当看到试卷中有些题目与自己的父亲有关时,他总是在内心暗地里祈祷,希望他保佑自己通过这场考试。

数学毕业后,他接到了父亲所在院校,厦门大学的邀请,请他过去授课。不过,他志不在成为老师,而是选择投身到了医疗领域。

父母的爱情

不过,他从未离开数学,数学如同一日三餐般,经常性地出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之中。

遗憾的是父亲在六十三岁永久地离开他,那一年他仅仅才十六岁。

后来,他无数次询问母亲关于父亲的往事,而母亲讲述最多的莫过于两个人的初相识时刻。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数学天才,在某方面有特殊天才的人物,在另外一些方面往往会有一些缺陷。陈景润的缺陷在于他的偏执。

为了数学,到了四十五岁他还没有婚配。不少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总是说自己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解完,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觉得,此生他大概不会结婚。

他会和心爱的数学过上一辈子,阿拉伯数字和各种数学形状将会是他的妻子。

他也没有往这方面细想,每日里有数学,一日三餐也能吃饱,身为厦门大学的老师,工资虽然不高,但是足够自己日常的生活。

事情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出现了转机,父亲因为病痛住进了医院。彼时的父亲已经小有名气,国家给安排了丰富经验的医生由昆,也就是自己的母亲。

母亲由昆当时才二十七岁,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这个年龄还未结婚,已经算是大龄剩女。在与陈景润的相处过程中,他逐渐被其气质所着迷。

而父亲也早已对母亲一见倾心,不久后两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一起逛公园,乘坐扁舟,陈景润也表现出一个男人的细心与耐心。

可是父亲毕竟是一位理工男,理工男在情感方面的反应总是慢半拍,经过了两年多的恋爱,他竟然都没有向人家提结婚的事情。

母亲由昆问他:”你是对我不满意吗?“

父亲摇摇头说道:”不,我想和你过一辈子。“

母亲见父亲如此慌张,扑哧一声笑了,反问道:”你为什么不提结婚的事情呢?“

父亲反应了过来,立刻拉着母亲到各自的家中取了户口本,到民政局登记结婚。每每回忆到这个时候,母亲总说:”你父亲这个人,有趣得很。“

婚后不久,母亲就有了身孕,不久后自己出生。父亲知道母亲是家中的独生女,便说道:”让孩子姓由吧!“

母亲反驳道:”不行,你又不是上门女婿。“

父亲却毫不在乎这些,连忙挥挥手,表示自己根本没有空闲理会那些陈规俗矩。经过双方老人的一直协商,最后给孩子取名陈由伟,这就是自己的名字的由来。

由于父母两人极其相爱,他们家庭生活和谐幸福,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吵。而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天天地长大。

以前的他不喜欢人提他的父亲是陈景润,如今的他乐意别人提到自己的父亲,他喜欢从别人的嘴中提到父亲的名字,那样的话,好似父亲仍旧在自己身边一样。

结语

父亲去世后,为了纪念父亲,他多次前往厦门大学,不是以陈景润之子的身份,而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每一次去他都会在父亲的雕像旁照一张相。

校园里的陈景润雕像保持着低头微笑的姿态,似乎是欣慰于自己儿子的成长。

厦门大学的校长每次都会告诉他,这里就是他的家,希望他年年归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