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
李自成最后两个春节, 1644意气风发欲横扫大明, 1645潼关血战清军
李自成,大名鼎鼎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但是相对于很多历史人物而言,李自成只能算是一颗流星,虽然耀眼,但是却转瞬即逝。李自成虽然从崇祯二年(1629年)就开始起兵反明,但是真正对明朝形成致命威胁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1643年,李自成从河南转战陕西,并在此地建立了大
崇祯究竟遇到多少矛盾?贵族和百姓的矛盾,宗室工资和军饷的矛盾
明朝末期是真的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不仅没能够解决这些矛盾,而且让这些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那么当时的明朝到底存在哪些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呢?小冰河期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其实是所有问题的根源,粮食不足,才会人心
山村一座古墓,受全村人祭拜,墓主人却是一个卖国贼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经过最后几位皇帝的折腾,明朝的国运也被消耗殆尽,就算朱元璋再世也无法逆转明朝要灭亡,当时明朝连年自然灾害,百姓吃不上饭,内部有好几支起义军,其中以陕西的李自成最大,在山海关以外,又有清军虎视眈眈,此时崇祯皇帝将明朝的命脉全部都
明朝的锦衣卫到底有多厉害,大明亡国前,他们“藏哪里”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经过机构改革,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产生了,它就是令朝廷官员闻风色变的锦衣卫。锦衣卫成立之初,“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主要有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典诏狱这三个职能。锦衣卫是皇帝最信任的卫队,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和检察百官。如朝廷官员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之后,他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何?有没有后人呢?
前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少保、左都督周遇吉镇守的宁武关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宁武关是山西三关之一,它的失守,意味着李自成的东征之路已经畅通无阻。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呼吁南迁,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斥为“邪说”。眼见得
崇祯被围时,只有他率军回来勤王,拿到赏赐后不久却投降了李自成
说到末代君主,恐怕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懦弱无能、傀儡般被敌军俘虏,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并非如此,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但最终还是落得江山人民一场空的下场。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此时的明朝,无论将军将领还是百姓,都已无心恋战,纷纷投降李自成
他手握80万精兵,不肯驰援京城,导致崇祯自杀,后人评价却挺高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评价战乱时期的人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期,很难与那种经历着惊恐与饥饿的人谈什么感同身受。历史一直在向前发展着,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条件评价古人,那未免太委屈他们了。明朝时期的左良玉也一样适用这个道理。左良玉是个孤儿
历史上这四位名将最被高估,李广上榜,第一名说大话坑毁了明朝
历史上有很多名将,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留下了不少历史传说。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有很多真实战绩并不那么出众的人,依靠小说、戏剧、评书等作品,变成了名将。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也变得失真了,出现了很多被高估的名将。第四名:飞将军李广李广号称飞将军,人们提及他第一
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城,不堪回首的记忆,老百姓生活艰难
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钟楼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站在钟楼上远眺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古观象台,一名中国向导和一名外国人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古观象台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等待进入内城的运输队1909年外国人拍摄的北京:紫禁城和护城河,可以看到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