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203年,是三国时代不太起眼的一年,那一年刘备正在荆州当保安,曹操还没彻底一统北方,孙权还正在消化他哥强打下来的江东。

但这一年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又是无比重要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出生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士行,他的户籍所在地是当时盛产谋士的颍川。

颍川之所以盛产谋士,主要是因为这里大户比较多,人均经济收入远高于东汉的其它地区,在古代,只有家有余财的人,才能有闲、有钱的读书学习。

朱士行的家境应该也不错,因为他在长大之后,不光没有为生计发愁,还有精力研究起了舶来之学——佛教。

别看佛教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崛起,但据相关考证显示,佛教可能早在西汉甚至秦朝就已经传入我国了。

02

那么后世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南北朝之前,为什么没有折腾出多大的动静呢?

众所周知,在秦朝一统华夏之前,华夏虽然也有一个叫周的朝代,但是当时的国家和秦朝之后的国家是两回事,秦朝之前的国家只是个名义,也可以称之为联邦,各个小国人家是拥有很强的自主权的。

既然大家各管各的,那么自然就会在学术上百花齐放。

秦朝为了一统华夏,执行的是法家的那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秦朝速亡之后,老刘家就不敢再玩那套了,于是宽松的黄老之学成了主流,等到汉武帝亲政以后,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以及推动国家军事工作,儒家又成了“国教”。

因为儒家学说和古代皇权思想的颗粒度对的最齐,所以儒家在两汉期间的地位,一直无可动摇。

而一个统一的国家,原则上只能有一种统一思想,所以儒家崛起之后,其它的百家就失去了大发展的机会。

03

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它的宗教和思想彻底消失了。

公元64年,汉明帝因为一些需要,在洛阳建了一座叫白马寺的寺庙,这所官办的寺庙在建成之后,一直是香火鼎盛,这里经常有国内外的相关人员前来交流学习。

公元250年,一名印度的僧人到洛阳讲经,朱士行同志在此期间,选择皈依佛门并进行了受戒,此时的朱士行并非一时冲动,因为当时的他并不是个十几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而是一个早过了不惑之年的古代“老年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佛教因为在中土不太流行,所以之前的佛教徒受戒的很少,朱士行的行动,是有一定代表意义的。

04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东汉末后半截,皇权持续衰微,儒家那个“君权神授”的说法,已经开始遭到了质疑,如果汉朝的皇帝,个个都像汉武帝那么强横,大家可能就不会去信别的宗教了。

朱士行“老年”受戒以后,不光自己一心向佛,还开始以身作则的宣传佛教。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当你对一个问题只知道大概的时候,越向别人解释的过程中,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会越深。

当年的朱士行也是如此,他在学习和宣传佛教的时候,慢慢发现此时中土流传的佛教并不完整,还有很多缺陷,于是他就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再一番努力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目前中土流传的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但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传过来,于是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的朱士行,决定亲自去趟印度,把更完整的佛法给带回来。

05

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士行并没有到达印度,只到了西域的于阗,就取回来“高更层次”的佛法。

那么既然“更好的”佛法,已经都传到了西域,为何没有进入中原呢?

朱士行取到“真经”以后,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让华夏把新的佛法传播开来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差不太多。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佛家讲究众生平等,而儒家却说君权神授,你说朝廷愿意推广哪种学说;

第二,原来的佛教进入华夏以后,造就了不少的佛教权威,你突然要推广新的学说,你让老权威们怎么接受,放弃已有的身份地位,从头学起,开玩笑。

因此当年朱士行从西域取的“真经”以后,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后来佛教趁儒家势微之后,朱士行的工作成绩才得到认可。

那么这个和三国能搭上边的人,怎么又会和《西游记》有关联呢?

朱士行在沙门中,被人称为八戒禅师,他本人又姓朱,且他还前往西域取过经,所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